“坚持锻炼相当于一年多赚17万/多读了一个大学学位?”柳叶刀追踪120万人给出答案:运动可以提供情绪价值,有效降低心理健康负担

[日期:2024-03-08] 作者:生物谷 次浏览 [字体: ]

近日的一个微博话题引发热议,“坚持锻炼相当于一年多赚17万或多读一个大学学位”,这表明运动给我们提供的情绪价值,相当于一年多赚17万人民币!即使每天运动一小时,也可以有效缓解抑郁。

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有许多积极的健康益处,包括降低总体死亡率,改善肌肉骨骼健康和压力调节,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肥胖、中风和癌症等风险,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那么运动与情绪价值之间有什么关联?以及哪种运动带来的健康效益最大呢?关于这些问题,耶鲁大学团队在柳叶刀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in 1.2 million individuals in the USA between 2011 and 2015: a cross-sectional study”的文章,他们给出了答案。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行为风险因素监测系统调查的123,7194名年龄在18岁或18岁以上的人的数据。通过比较运动的人和不运动的人之间自我报告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天数,并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年龄、种族、性别、婚姻状况、收入、教育水平、体重指数等等因素。

该研究还纳入了75种运动,为了方便统计,将这些运动分为团队运动、骑单车、有氧或者体操运动、跑步或慢跑、娱乐运动、冬季项目、泳池类、散步及其他8大类。使用非参数两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多重敏感性分析以及数字建模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研究显示,与不运动相比,所有类型的运动都与心理健康负担的减轻有关(所有运动类型最低降低11.8 %, p< 2.2×10 -16)。并且,心理健康负担也随着运动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其中,团队运动(降低22.3%)、自行车运动(降低21.6%)、有氧运动和健身运动(降低20.1%)的相关性最强。此外,做家务也可以降低心理健康负担。

结果显示,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比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收入,教育水平)都要大。换句话说,就是不管你是胖是瘦,有钱没钱,运动都能降低你的心理健康负担,且影响要大于外在的其他条件。

研究人员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心理健康负担与运动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研究显示,运动持续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在45分钟左右达到峰值)与最低的心理健康负担相关。这种最佳持续时间的模式在许多运动类型中大体一致。

总体看来,运动时间超过90分钟的个体的心理压力下降幅度较小,运动时间超过3小时的个体的心理压力比运动45分钟或完全不运动的人群更为严重。所以说,运动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45分钟是最佳的运动时间。

研究还观察到了锻炼频率与心理健康负担之间的U型关系,即每周锻炼3-5次的个体比每周锻炼<3次或>5次的个体有更低的心理健康负担。

同样,这种模式在所有运动类型中大体一致,并且在所有运动强度(轻、中度或剧烈运动)中都存在,与轻或中等运动相比,偏好大强度运动与较大的心理负担有关。统计显示,每周运动时间在120 - 360 分钟之间的人群心理健康负担最低。

最后,该研究还发现,对普通人精神心理健康最有利的是团队锻炼,其次是骑单车和有氧体操。对身体来说,效益最高的是挥拍运动(包含网球、羽毛球),它能降低47%的全因死亡率(指所有死因的死亡率),其次排名第二是游泳,能降低28%的全因死亡率,第三名是有氧运动,例如跑步等,能降低27%的全因死亡率。

总的来说,与不运动的人相比,锻炼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天数减少了约1.5天(约43%),每周锻炼3-5次,每次锻炼30-60分钟的个体身心健康获益最佳。另外,所有运动综合来看,羽毛球、网球等挥拍类的球类运动和有氧体操在精神和身体健康方面均受益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