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身边人的口述历史学生作品1

[日期:2017-04-21]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平凡之路

八年级十五班  苟博今

引子:我的老家位于巴中市巴州区羊风乡石笋村,小地名皂角树石扁,距巴中那大城市可谓是相差甚远。在清朝雍正时期,先祖便带领自己的后代,从石羊山搬居到这个荒草丛生,荒无人烟的地方插占为业。从此便在这儿发展种养业,繁衍生息也为我们的家族带来许多后代。

一.美好的童年

    清晨,随着第一声婴儿的啼哭,欣喜若狂的母亲得知我降临,高兴得忘记了疼痛,父亲在门外手舞足蹈,兴奋得像个像孩子似的。可见,贫苦家庭对幼儿的降生是多么的愉悦。可高兴之际,同时却增加着无形的压力。是啊!一个农民家庭想要养活一个生命是多么地困难啊!

    从这以后,父母亲便每日不分黑夜,靠着顽强的毅力干着活,总想着为年轻的子女谋一条出路,这时在一旁偷偷观看的我却不禁潸然泪下,这可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对父母亲说: “爸妈,我一定会跟着你们去做农活的。”从此,每天清晨一醒来,我便上坡捡野粪,吃罢早饭后,又去割草放牛。父母亲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神色。

     十三岁了,我学会了用竹篾编背篼,用稻草打鞋。可父母亲对此却并不满意,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便将我送进了观音庙私塾学堂。勤奋刻苦的我便读了孔孟的八部书共十六本。到了一九四九年,共产党执政,便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对此一不熟二不知的我来说犹如一个晴天霹雳。我便不再认真读书,只知贪玩好耍,果不其料落榜了。

     已经灰心丧气的我只有去充当童工,来弥补自己的过错。当时因为农村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勤劳的农民参加合作化劳动,评工记分。那时我可以一天挣三分,值不得一角钱。可我还是坚持着,尽管手上已起了血泡。后来,村干部念在我读过书,将我安排在夜校当教师。同时我还参加乡村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就凭这一点,我便受到了乡村领导的表扬,被通知去参加粮食站的工作。那时可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的时代。我整天忘我工作,似乎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我在工作期间常常奋斗,希望得到父母的原谅。

二.甜蜜的爱情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成家立业,人们把婚姻当作是终身大事。我也不例外,而且我的眼光极高。有一次,有个姑娘对我一见倾心,而我却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说道:“如果对方实在是没有文化,也确定我婚后便不再有幸福。我这一讽刺,对方呜咽着跑了。我却笑了笑,心中却早有打算。

所写的诗歌

     其实,我的心中早有了打算:同事的表妹袁氏(也就是以后的妻子),我就觉得很不错,有文化,又漂亮。早在我们见面时,双方便一见钟情,这也算是缘分吧。两人虽然相距遥远,也只知其人,并未接触,却互有好感,于是我们一直书信传情,很快便确定了关系。而且,在给袁氏的信中,我曾写过《相会风厢门》的情诗来表达我的爱意:

火红的山坡刚落下山坡,

          一对恋人相会在风厢门垭害谷。

          他藏在心中的知心话儿很想对她说说,

          可同行的,还有他爹和阿哥。

          到嘴边的话啊,他只好苦苦咽下,

          不,虽然嘴上没有说,他心里却已经说了许多,许多…

妻子看了这封信异常地感动。一九六二年,经过双方的父母商议,我们在老家以传统的方式举行了婚礼。我们邀请了方圆几里的父老乡亲们来喝喜酒,吃喜糖,分享我们的幸福。

与爱人合影

               

                         三.工作的艰辛

    一九五七年九月二日,是我离开老家,离开父母参加工作,人生经历巨大转折的一天,这天我去巴中市的委组织部报到,安排到当地的粮油班。参加工作,是许多人十分向往的,父母亲对此也很高兴,但同时又非常担心,因为我参工时,才十七岁,远在他乡人生地陌,怕出了什么差错。而当时我工资特别的低,每月仅十八元,只能刚刚够伙食和零用,但我还是无怨无悔地干了起来。

一九五八年,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号召人人献计出谋,通过技术革新,节约人力,提高功效。我于是便想怎样改进工艺提高功效呢?我经过一番冥思苦想,终于设计出了一牛拉五车的新工艺。当时区粮站的市粮食局领导的肯定,使粮食加工功效提高了五倍。当时我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且最终被提携为国家干部。到了六零年春天的时候,我便被放到乡上,与农民同吃同住,说是为了锻炼干部。这使我感到了农民的不易。每天都扛着沉沉的大米,这就是考验。结束检查后,领导却要求我写一份汇

苟本栋的读书笔记

报材料就献丑。我当时绞尽脑汁也不知道何从下笔。最后完稿时,领导不满意,这让我无地自容,于是我便向那老同志询问,并且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收集典型事件,在实践中学习。那段时间,我可谓是下了真功夫,最后使我的作文水平快速发展,荣耀的成为了报社积极通讯员。

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参 “四清”运动,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那四年是我工作最苦的四年,但也是我经受锻炼收获最大的四年。我学习了很多党的方针政策,但我工作太过于艰苦,有了头晕眼花的毛病。

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革爆发。学校,工厂,农村到处都是所谓无产阶级造反派从中央到地方都是打保皇狗,大多数都是红卫兵在抓人,好在国家军队没有出现乱象。我被安排到农业办公室工作。办公室便是一个机关司令部,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学习文件,任务十分的繁杂。我被调处革办处,一段时间后,为那些冤假错案进行复查清理,依照证据和政策进行纠正。直到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才完全结束。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直在独柏。在我刚刚来到独柏的时候,独柏公社乃是全县的贫穷公社之一。农民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在这期间,爷爷随民众走访乡下。我深知自己的农业知识不足,只有边干边学。我最终得知独柏人不少人认为读不读书都是穿衣吃饭,不愿送儿女读书,二是地处偏僻,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三是思想保守,闭关自守,满足现状。那十年里,我便始终以振兴独柏竞技,建设独柏山乡,致富独柏人民,改变独柏面貌。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针:

一.     大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     抓农民经济改革

三.     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四.     推广农业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

五.     抓产品生产,发展多种经营,促农民增收

六.     发展林业,绿化荒山,提高深林覆盖率

七.     大抓教育,改善办学条件

八.     搞好文明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九.     加强党的领导,搞好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

在任十年,我自信为发展独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了大量工作,无愧于党和人民。独柏这座偏僻而又贫穷的小镇便焕然一新在这方圆几里都扬名。

1986年,我被调回了原来我最熟悉的那个地方——顶山,可这一次去与回来时不同,我成为当时镇的重要一职党委书记,我便深知自己的担子更加地沉重。于是我便一心为民,下乡去访问那些贫困的农民,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并且体贴当时的那些下属官员。于是官员日以继日地工作,整个顶山每天有规划地工作。我看到这些日渐繁盛的景象,心里由衷地说道不忘初心,方为人哉。

采访后记

退休干部合影

1997年,爷爷老了,一位58岁的老人还每天孜孜不倦地工作,批阅着一份又一份的信件。为人民着想一直是他的座右铭,顶山在这几年中农业率从百分之十八增长到百分之六十二,这里面的心血谁能懂。经济蒸蒸向上,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可是他真的老了,身体过度劳累使他的背已弯屈,脸上那厚厚的皱纹记录他多少个风花秋月, 6月,他光荣退休了。在那张退休照上,我看到他那真诚而又朴实的身体,昂首挺胸地坐在椅子上,脸上露出真诚的微笑。岁月像流水般逝去,忆当年,为人哉,现如今,已沧桑。多年来呕心沥血,体贴人民。他正如一条平凡之路,绝望着 渴望着 哭着笑着平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