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我家:奉新的蜕变

[日期:2017-03-01]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我的老家奉新,地处江西西北部,距省会南昌60公里。奉新历史悠久,建县至今已2150 多年,名胜古迹和历史名人举不胜举,这里有始建于唐代,因提倡“天下清规”而名闻天下的百丈寺;还有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华林书院;这里不但是中华华林胡氏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明末著名科学家,《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的故乡。怀着对这片故土的向往和思念,今年春节,我跟随爸爸、妈妈回到了阔别五年的家乡,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大为震撼。  

一、生活         

在我的记忆中,每次回家都伴随着路途的“痛苦”: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和不知多久的汽车颠簸,为此,我很久才会跟父母回一次老家。对于这次回去,我也做好了长途跋涉的准备,但快速行驶的列车让我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到达了目的地。下车之后,我慢慢吞吞地走在父母身后,因为我实在不愿意看到老家那几间被雨水冲刷了几十年的简陋小屋。终于到了家门口,眼前的一切使我惊呆了。那座又黑又破的老屋不见了,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三层小别墅,与周围的竹林交相辉映。我兴奋地走进奶奶家的三层小楼,观察房间的每一处细节,感受全新的农家环境:沼气池连着新改造的猪圈、厕所,周围的院坝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房前屋后见不到垃圾,屋里屋外嗅不到臭味。走进厨房,拧开沼气炉,蓝茵茵的火苗便熊熊地燃烧起来。二楼客厅里,洁净的地板砖映衬着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玻璃滑窗配着栗色的包框房门,得体的花布窗帘在艺术吊灯的辉映下,显得温馨和谐,让人仿佛置身于都市的富裕家庭。不一会儿,午饭时间到了,正在厨房忙活的大妈向我们“炫耀”起了家里的新能源:“以前烧柴做饭,灶前灶后地忙,一餐饭下来少说也要1个钟头。自从打了沼气池,用上了沼气灶,做饭就方便多了。一个灶煮饭,一个灶炒菜,半个钟头就搞定,方便又卫生,真好。”“过去做饭烧水都靠烧柴,每年少说也要四五千公斤。现在打了沼气池,装了太阳能,做饭、洗澡都不用烧水,方便又干净。在大人们的言谈中,我了解到,近年来奉新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进生态能源建设,让广大农民过上低碳生活。为了推动沼气等清洁能源在农村广泛应用,县里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扶助措施,打一个沼气池,政府补助800元,村里出6个劳工。目前,奉新全县已打沼气池2500多个。

二、交通

午饭过后,我们一起到奶奶家屋后的竹林散步。这里的竹山一座连着一座,虽然不是很高,但竹叶浓密,甚至可以遮天蔽日,空气也异常清新。而我最喜欢的,是在雨后进竹山挖竹笋。雨滴顺着竹节缓缓滑落,像一面面微型放大镜,将翠绿色无限放大,真有一种翠色欲流的感觉。我非常喜欢吃冬笋,又香又嫩,清爽可口。叔叔告诉我,每年春节过后,他们都会到山上挖笋,然后带去城里卖,很受欢迎,一进集市没多会儿工夫就卖空了。说到这里,叔叔又骄傲的告诉我:现在路修好了,我家里的毛竹原木不但方便运出山外卖,而且上门收购的客商也多了起来,毛竹木头不会烂在山里啦。回想以前,因为奉新一些乡村公路年久失修,路面损毁严重,这种公路建设滞后的局面严重影响着全县经济发展的大局。后来,奉新县政府充分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的重要性,大力投入这项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县政府创新工作思路,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高标准高质量修建乡村公路1000多公里。“十二五”期间,江西省还会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铁路方面,继续实施铁路电气化改造,基本实现县县通铁路。同时,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地方加密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到时候,老家的人们出行更加方面,对外面的联系就更加畅通,农村经济的发展会更快,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三、教育

相对于过去,奉新县对文化教育建设方面业加大了投入。据婶婶说,她所在的奉新一中是省级重点中学,教学设备十分齐全,有语音室、电影录像放映厅和标准化的实验大楼。软件方面,奉新一中的师资逐步加强,学校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婶婶还说学生在这里是在玩中学,升学率却很高,听完我也很羡慕呢。

四、公众服务

在老家的这段时间,我们总喜欢在晚饭过后到村里的休闲广场去转一转。每当走进这里,就有一幅美好和谐的画卷出现在我们面前:参天的古樟树浓荫蔽日,光洁的石桌石椅错落有致,各式健身器材配备齐全。休闲广场内,老人或坐在亭子里拉家常,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小孩嬉闹玩耍的笑声不绝于耳……这就是奉新县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的新生活。近年来,奉新县将农村休闲娱乐健身公共平台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先后建成农民休闲广场89座,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农家书屋看书去吧!这是不少当地农民经常说的一句话。农闲时,农家书屋就更热闹了,能容纳40余人的阅览室常常座无虚席。农家书屋里不仅有三农读物、时政法律、医药卫生等图书4000多册,还有各类报刊10多种,音像制品100多种。我还去过一次呢,各种各样的书,应有尽有。近年来,奉新县由财政出资250万元,社会捐赠30万元,在全县建立了18个乡镇文化站和27家农家书屋,并从村干部或村小学教师中挑选了50多名管理员,负责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一次借书好几本,一人借书全家看的现象在奉新县农村悄然兴起,并逐渐演变成一种农村新时尚。自去年以来,奉新县农民在农家书屋借阅书籍达2.5万人次,村民通过看书读报,增长了知识,掌握了致富实用技能。

随着“走出去“政策的实施,这个村子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工作了,于是村委会开展了村级 “老年活动之家”“妇女健康之家”“留守儿童关爱之家”“便民服务之家”等“ 5个家”活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

 片片园田美如画,团结和谐创新家!”邻居大妈谈到村里发生的变化赞不绝口。回忆过去,为了一家老少的温饱,奶奶家的小院里满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种点什么,小院里就会满满的,瞧去,各种颜色掺杂交错,杂乱无章。好拥挤、好杂乱的小院。现在,奶奶家的园子里不仅种蔬菜,还种花。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春天,月季、玫瑰等竞相开放。夏天花儿更加繁盛,五颜六色。秋天,本该百花凋零,菊花却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纷飞,梅花却在枝头绽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断。香啊,花园般美丽的家乡。

回首以往,田野里种满了庄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时人们的种植技术还不是很高,虽然辛勤努力了,但收获的却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浇灌出的庄稼,好像有意跟人们作对似的。现在呢,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遍地都是绿色无公害作物,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省时又省力,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业余生活也丰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绿的海洋,泛起阵阵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头,大地一片金黄,真可谓是“春种满野皆碧绿,秋收遍地是黄金”。乐啊,田野般满是收获的家乡。  

回首往事,垃圾拥有一片乐土,任意呆在每个角落,有时还迎着风翩翩起舞,甚至在水里“游泳”,让人看了就想躲,真脏啊。现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垃圾场,街道整洁了,铺上了水泥路。净啊,冰晶般闪耀的家乡。  

时光荏苒,日月穿梭。弹指一挥间,在茫茫历史的长河中,几年、几十年在转瞬即逝。但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来说却是不平凡的三十年,是弥足珍贵的三十年;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让我们的阅历更加丰富,让我们的家乡更加富饶,这是珍贵的三十年,这是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三十年。

爷爷说,三十年前的家乡,充塞着沉沉的睡意,厚重的尘土漫天飞舞;而如今,家乡的夜晚很宁静,偶尔吹来阵阵习风,夹带着杨桃的清香,令人分外舒畅。是啊!家乡的夜景很迷人,眺望远方,家家灯火犹如漫天星光,仿佛欲与皎洁的明月争辉,好一幅美丽而恬淡的自然生活画卷啊!

过去稀疏参差的农家院落现今都已经成为规划合理的住宅区,红墙绿瓦,园林景致,迷人壮观,过去的闲静街道,现在已是热闹非凡、灯光夺目的繁华闹市;过去空荡荡、雨天泥泞的小道,现在也已改造成为光滑干净而又贯通的水泥路;过去的积满灰尘的小地摊,现在也已经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楼里,并且有了别致干净的柜台。这一切景象是多么令人兴奋激动啊。

再看今天的小河,哺育着我们一代代健康成长,潺潺流水,蜻蜓小鱼,伴随着童年成长的足迹,家乡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为之雀跃,为之鼓舞。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镇,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而进步,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而跳动,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是新式的楼房、繁华的闹市和雄伟的建筑……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又富有现代气息。

几年来,家乡的变化真的很大,让人刮目相看。爸爸说我应该为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乡村、这样一个年代而感到自豪,更为自己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