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及其分解

[日期:2017-03-01]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国务院批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纳入到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配套政策,其根本原因是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及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建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价值。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实践性的、综合性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上,具有比较突出的能力目标取向。所谓课程目标的能力取向,是指课程实施对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视,把发展学生各种能力作为核心目标。从总体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说“通过某某主题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表达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的预设,而需要明确地提出发展学生哪些能力、分解为哪些类型和层次,在不同的活动主题实施中,要达到哪些质性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的清晰设计和有效达成,直接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切实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的维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不仅涉及认知领域的能力,而且涉及综合能力。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维度的,多维度的能力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多样性的内在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目标主要体现在认知与思维能力、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交往与社会活动等维度。     1.认知与思维能力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与问题解决领域的目标,直接指向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的能力,可分为以下具体层面的能力。     1)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搜集处理信息是是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基本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习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搜集第一手资料的能力;整理和利用各种信息或资料的能力;呈现、表达各种信息的能力等方面。     2)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获取知识是学习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之一。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以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为目的,但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是综合实践活动认知目标的一个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种“无知”的课程。     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具体包括:提炼观点,形成见解的能力;整合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的能力;运用概念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等方面。     3)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良好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标具体分解和落实到主题活动的操作过程之中。     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目标具体包括: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归纳能力与演绎能力、系统化与综合化能力等;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合理地表述问题与分解问题的能力,如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分解问题的基本要素的能力、建立问题的分析框架的能力、将问题表述为可操作的研究课题的能力等。     2.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     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利用工具和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1)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目标要素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科学方法的能力,如调查研究与访问的能力、实验研究与观察的能力、参与与服务的能力等;运用数学思想和技巧的能力,如数理统计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如策略选择的能力等。     2)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安排和组织资源的能力;使用工具和技术的能力;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如设计与生产一个系统的能力等;发明创造的能力等。     3.交往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目标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多种关系,参与多样性的社会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结构,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达成的重要实践能力目标。交往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目标涉及人际技能目标、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目标范畴。     1)规划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制定活动方案、制定可行性强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案或计划。在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2)协调能力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活动场景中不同部门的人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解冲突能力。     3)交往能力     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的能力,即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认知自我以及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等。     4)管理能力     在实践活动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管理与自我管理,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美国应用学习标准中就明确地提出了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能力这一维度的课程目标。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达成中应注意的问题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力取向”的课程,这也许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在课程目标上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客观地讲,能力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中课程实施的难点问题。其“难”在何处?我觉得最突出的一定就是“能力目标游离”,即课程实施中的能力培养是个没有规范和基本常规的问题,不仅缺乏清晰的系统化、阶梯型的能力目标设计,而且缺乏能力目标的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如果如同许多学科课程那样,呈现出“能力目标游离”的局限,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也许会就全部丧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实现能力目标,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能力目标应与活动过程中的任务取向相关联 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目标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达到的,而是通过学生的实践过程达成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能力目标在目标的性质上属于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因此,在每个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将各种能力目标与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向关联,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活动任务,以行动来达成能力目标。     2.注重能力目标的校本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目标,在不同的活动主题中具有不同的能力目标要素和发展水平。从实施层面上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达成是非常校本化、主题化的过程,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类型的活动主题,进行能力目标的校本设计和开发,引导所有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经历,各种能力得到促进和发展。学校在进行能力目标开发与预设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不同性质活动主题的学习过程,以实现学生能力的结构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能力目标的分类与分层设计
       层次 类型 小学中段(3-4年级) 小学高段(5-6年级) 初中阶段(7-9年级)
目标描述 目标描述 目标描述
        1.了解问题的意义和类型 a.了解问题是研究的起点 b.认识问题的各种现象 a.了解问题的类型 b.理解问题解决对生活、生产的意义 a.理解问题解决对科技创新的意义 b.发展对问题的敏感性
2.了解问题的来源,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a.问题来源于日常生活 b.问题来源于学习生活 c.问题来源于家庭生活 a.从事实或案例中发现问题 b.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c.通过比较发现问题 a.从文献中发现问题 b.通过思考和逻辑提出问题 c.怀疑和辩证否定
3.学会分解问题的要素和关系 a.学会分解问题的因素 b.学会分解问题中的关系 a.分解问题的发展过程:过去、现在和将来 b.能够提出两个以上的具体研究内容 a.能够从原因与结果、结构与功能等角度具体描述研究的内容
4.把握问题的实质,学会表述问题 a.学会简要地表述问题 a.会解释问题中的主要概念 b.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c.学会明确表述问题 a.能够分析问题的变量 b.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明确问题的主要内容
    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1.活动方案的结构 a.学会做事要有计划 b.学会填写活动计划表 a.通过讨论,学会撰写研究方案 a.初步具有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2.做事要有目的 a.学会列举研究的目标 a.会明确制定研究任务 b.提出研究的主要目的 a.能够区分并清晰地描述研究的任务、目的和内容
3.学会设计活动步骤 a.学会从时间序列上安排研究活动的基本阶段 b.初步学习制定研究各阶段的活动要领 a.能够从时间、地点、条件、人员分工、具体活动任务等方面设计研究活动的技能程序. a.能够对研究活动的各个阶段作比较全面的过程设计
4.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势和劣势 a.能够结合研究活动计划的设计,初步认识自己和同学的优势 a.学会合理地利用自己和他人的优势 b.初步学会组建团队和小组合作的方法 a.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 b.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总结与交流的能力   1.初步具有总结与反思的意识 a.认识到总结的重要性 b.学习及时记录和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感受 a.能够比较明确地把握活动过程中自己遇到的困惑 b.能够及时总结活动过程中的得失 c.能够提出总结的计划 a.能够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自己的积极方面和不足之处 b.能够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不足之处,并设法解决
  2.初步学会总结与反思的方法,具有总结与反思的能力 a.知道保存研究过程中搜集的资料和数据 b.初步学会整理活动过程中资料 c.能够促进开展经验总结,及时发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a.能够及时与同学或指导教师交流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b.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加以整理 c.体验过程总结、结果总结、方法总结等方法 a.能够对自己和同学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比较合理的评价 b.能够比较合理地进行过程总结、方法总结、经验总结 c.能够比较准确地全面地总结活动的得失,并从中获得有加以的启发
  3.能够进行成果总结与表达 a.学会在活动过程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b.初步学会有结构地运用文字表达活动结果 c.了解撰写调查报告、观察报告的基本格式 a.学习引用资料,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 b.尝试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小实验研究报告 c.学会撰写倡议书、社会宣传纲要和提纲 a.尝试写作研究论文 b.体验和初步学会答辩的方法 c.能够在活动的各个阶段与同学和指导教师交流活动结果
      调查与访问的能力 1.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a.认识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b.能够比较合理地确定调查的对象 a.能够从调查中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 b.初步学会制定调查与访问的计划,初步具有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a.能够结合调查与访问的具体课题,提出调查研究与访问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制定可行的调查与访问计划
  2.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 a.了解问卷的基本格式 b.初步学会提出适合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的问题 c.针对感兴趣的问题,在班级同学中开展调查 a.能够明确调查和访问的具体内容 b.能够编制简要的调查问卷和访问提纲 c.能够根据调查计划,在学校环境中开展调查,搜集一定的调查数据 a.尝试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针对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进行调查 b.了解与学习访谈的方法
3.调查数据的整理与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 a.能够用数字简要表达调查的数据 b.能够简要地表述调查的结果 a.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统计调查数据,得出初步的调查结果 b.尝试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c.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议或策略 a.能够对调查数据进行多层次的整理和分析 b.初步学会根据调查数据分析问题的现象和本质 c.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和策略
            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1.实验与观察的价值和目的 a.认识观察的重要性 b.初步具有观察身边的自然事物的习惯   a.初步具有观察的意识,能够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制定观察计划 b.尝试进行社会行为观察,学习设计观察指标和观察记录表 c.具有探究的意愿,能够尝试进行短作业性的小实验 a.能够在研究性学习中根据需要自觉地开展观察活动,具有较强的观察能能力 c.具有较强的探究的意识,能够借助学科仪器设备,开展比较规范的实验
      2.实验操作与动手能力 a.能够尝试性地提出猜想 b.尝试进行简单的小实验 a.学会分解实验的变量,初步进行主要实验变量的操作和控制 b.在实验中观察事物的变化,学会获得实验数据 c.能够得出初步的实验研究结论 a.初步理解和把握实验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把握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内在联系 b.合理地操作实验仪器设备,学会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c.得出实验结论,学会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3.观察能力与方法 a.学习观察事物的局部状态和特征 b.初步学会做观察记录 a.具有较强的观察敏感性 b.学会进行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 c.能够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会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 a.能够明确地提出观察的目的和内容,初步具有观察设计的能力 b.学会观察自然事物和社会事务变化与发展的过程 c.通过观察,认识和把握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     1.文献收集   a.了解与认识文献类型 b.初步明确文献的不同来源 c.能够搜集一定的文献资料 a.经历上网、图书馆、实证调查等基本方式搜集文献 b.学习保存文献资料的方法 c.能够搜集到较多与研究活动目的相应的资料 a.能够认识到文献资料的价值 b.初步具有搜集文献的意识 c.能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大量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2.文献整理与分析   a.学习在文献资料、第一手资料中提出问题 b.能够从文献资料中得出自己基本结论 c.体验信息发布的过程 a.初步学会对文献资料所反映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类 b.尝试利用文献资料来进行问题分析 c.尝试进行信息发布活动,学会编制简报、手抄报 a.学会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规范作注释 b.初步学会从文献资料中分析解决问题 c.能够从文献资料中得出自己的见解,并口头和书面发表看法
                        逻辑思维能力       1.分析 与综合       a.学会把一个事物或一个问题分解为两个以上的因素 b.能够找到事物或问题中隐含的两个以上的关系 c.学会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变化结果 a.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和把握事物或问题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b.能够指出事物两种以上功能 c.通过调查等活动,学会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现状 d.尝试把握事物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能够尝试进行结构分析 e.学习明确分析的思路 a.能够开展对事物或问题的历史、现状进行分析 b.学会把握事物或问题的实质 c.初步学会对事物的价值进行分析 d.初步学会分析事物的共性和差异,初步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e.能够初步学会进行因果分析,并得出分析的结论 f.能够对自己或同学的分析思路进行设计和评价
      2.归纳与演绎     a.知道简单事物之间具有共同点和不同点,学习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b.能够列举事物的不同现象 c.能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优势和不足 a.学习寻找比较复杂的事物和问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b. 能够初步认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 c.能够寻找事物的特点或特征 d.能够从三个以上的现象中推演出一个观点 e.能够把一个观点分为三个以上的具体观点 a.了解归纳和演绎的作用 b.学习从具体中概括普遍 c.了解演绎的三个基本前提 d.初步学会进行属性归纳 e.初步学会认识事物和问题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3.分类、 类比与 比较   a.知道分类是有标准的 b.学会把一个事物或问题分为两个以上的类型 c.能够对两个事物从两种以上的角度进行比较     a.能够判断事物分类的不同标准,并能够对一种事物或问题提出两种以上的分类标准 b.能够识别和判断两种以上相同、相近或相似事物的相同点 c.能够通过类比,对一种事物的可能变化状况进行比较合理的想象 d.初步学会进行简单事物的比较 a.能够提出进行事物分类的标准,能够做到划分事物类型的标准不重叠或交叉 b.能够对一类事物或问题进行比较合理的分类 c.能够通过类比,进行创造性想象 d.能够对事物之间的性质、特征、结构、功能、关系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4.概念、判断和推理   a.学习简要概括事物的属性,并用一个词语来表达 b.知道每个观点要有事实或资料作为依据 c.学习简要地表达一个观点 a.学习对一个词语进行分析性的解释或说明 b.学习用两个以上的陈述句来表达对一个事物或问题的判断c.学习对一个想法或观点加以论证 a.能够从现象或资料中提出几个概念,学习从内涵和外延上分析概念 b.初步学会分析和论证一种事物或现象的积极面和局限性 c.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处理好观点和资料之间的关系,善于利用有力的证据证明一种观点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