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子的由来和“会”字的读音

[日期:2016-03-21]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会子”的名称产生于北宋,是一种取钱物的凭证。见于记载的有会子、钱会子、铅锡会子、寄附钱物会子等。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吕惠卿在讨论陕西交子时说:“自可依西川法,令民间自纳钱请交子,即是会子。自家有钱,便得会子。动无钱,谁肯将钱来取会子?”①由此可知会子即是纳钱和取钱的凭证。钱会子②和会子的意思一样。铅锡会子③是出卖铅锡给政府后所得的取钱凭证。
   寄附钱物会子可能同寄附铺有关。唐代长安已有寄附铺。《霍小玉传》说霍小玉往往命侍婢将服玩之物托西市寄附铺侯景先家出卖。南宋初年吴曾说“今世所在市井有寄附铺”④,说明寄附铺在北宋已相当普遍。寄附铺对所寄存的钱物开出凭证称“寄附钱物会子”。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因“诸色人多将京城内私下寄附钱物会子之类出城及于外处行使,有害钞法(盐钞法)”,下诏禁止⑤。寄附钱物会子能出城行使,则具有汇票的性质。绍兴末年,知徽州洪适在《户部乞免发见钱札子》中说:“小郡在山谷之间,无积镪之家,富商大贾足迹不到,货泉之流通于鄘肆者甚少,民间皆是出会子往来兑使。”⑥这会子又是一种民间的纸币了。
  临安(杭州)在南宋初年即有民间发行的“寄付兑便钱会子”,“寄付”当即寄附,“兑便钱”即便钱,意为汇兑。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曾下诏禁止寄付兑便钱会子出城,受到居民的反对,次日即取消了禁令⑦。绍兴三十年二月钱端礼知临安府,将原由富户主持的便钱会子收为官营,“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⑧。七月钱端礼为产部侍郎,会子亦由户部接办,于次年二月设立行在会子务进行管理。行在会子务后来改名为“行在会子库”,故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和吴自牧《梦粱录》中都有会子库而无会子务。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都说绍兴三十一年“置行在会子务,后隶都茶场”。
  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二熙宁九年正月甲申。
  ② 《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七引陶宣干《河东逢虏记》。
  ③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六元祐五年八月乙未。
  ④ 吴曾:《能改斋漫录》逸文(《永乐大典》卷一四五七六引)。
  ⑤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六○。
  ⑥ 《盘洲文集》拾遗。
  ⑦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三绍兴五年九月乙酉。书中“兑便钱”的“兑”字写作“兑”,这是“兑”的一种写法,并非错字。有学者错认为“充”字,以为它是错字。
  ⑧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七绍兴三十年十二月乙巳。
  后隶都茶场的应是会子库。《梦粱录》卷九《监当诸局》说:“会子库,在榷货务置,隶都茶场……以务门(榷货务门官)兼职,以都(都茶场)司官提领。”会子库一度撤并,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恢复,绍定五年因毁于火而重建①。
  会子因由行在会子库发行,故称“行在会子”:因主要在东南流通,故又称“东南会子”。行在会子虽由中央政府发行,但并不是全国通用的纸币。   会子的“会”应读何音,有必要提一下。“会”可以读huì音,也可以读kuài音。现在在谈到会子时,两种音都有人读,显得不统一。从会子的由来不难推断出“会”字的正确读音。会子意为取钱凭证,有“会合”之意,而无“会计”之意,可见应读huì而不读kuài。后来产生于明末的汇票,很长时期都写作“会票”,后逐渐被“汇票”所取代。从“会票”一词的演变也可见会子的“会”应读hu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