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超:被忽略的空间:例谈“解诗以析史”的“地理关注”

[日期:2025-09-17]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摘要:诗歌是微观史和情感史的第一现场,将其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有着独特价值,除了关注诗中的时间、人事之外,也应关注“地理”这个容易受到忽略的空间。在实际教学中,可结合诗歌的具体特点与学生情况,投入适当的“地理关注”以整合、利用好教科书资源,在深化学习体验中带给学生全面、客观的历史认识,以更好培育课程核心素养。


          一、何谓“解诗以析史”的“地理关注”

“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中国诗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解诗以析史”是指将诗歌作为史料进行多方面解读,并应用于课堂的历史教学,就如“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史学研究方法那般。诗歌充满着人文关怀,作为历史的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历史教学中,无疑体现了语文与历史的跨学科联合。诗的运用,今较常见于中学历史教学,但陈寅恪先生所提到的“三点”,其中“人事”与“时间”易于受到关注,而“地理”则最易被忽略。

把涉及历史的诗歌作为史料,一般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两个维度:其一,诗中人事发生之时;其二,作诗之时。这两个维度有大致相符的情况,也有完全不符合的情况,前者如杜甫《无家别》,后者如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这类怀古咏古诗,前者相较而言价值更胜。笔者所谈的“地理关注”更适用于“诗中人事发生之时”与“作诗之时”相符合或大致符合的诗歌。

适当的“地理关注”是必要的,可借助历史地图这一重要辅助资源。历史地图同样是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生发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明确要求:“初步掌握计算历史时间和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并能够在历史叙述中运用这些方法;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1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提示中,《课标》谈及:“从历史地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并将历史地图中的信息与所学内容建立起联系。”2历史地图有着多种类型,示意图、疆域图、形势图、分布图等皆呈现出重要历史信息,其教育价值不言而喻。

在“解诗以析史”的教学中,巧妙运用历史地图可以增进学生对历史时空的理解。笔者作为初中教师,不揣浅陋,结合教材内容和自身的教学实例,谈一谈历史地图在“解诗以析史”中的应用,敬请批评指正。


        二、以诗人视角发现问题,从地理角度解读历史

在诗歌中探寻历史,需要明确诗歌创作的空间位置,这可通过补充历史地图来展开细致解读。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的第一单元第3课为“开元盛世”,第三子目为“国际大都市长安”,子目中配以一幅城市平面图。教材中还有一处材料研读栏目,研读内容为以下诗句: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该栏目设置了问题“这首诗描写了长安城什么样的特点?”有的老师或许会通过诗文材料直接告诉同学们“围棋局”“菜畦”指代了唐长安城平面图中的坊,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布局的整齐、规整,此教学思路没有方向性问题,但可以更细致一些。

白居易所望的是长安,笔者在授课中先让同学们阅读了诗句,并提出问题:今天的我们已经看不到唐代的长安城了,那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对长安城的描述是否真实可信呢?白居易眼中的长安城究竟是什么样的?

学生认为诗尽管是文学作品,但也有其真实性。笔者在此基础上追问:诗中所描绘的“百千家”“十二街”“一条星宿”若是能映入眼帘,需要作者在什么样的位置才可能看到?请尝试说明理由。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诗人能看到此景,应该处于高点位置对远处进行眺望或者是一定高度的俯瞰,且从题目中“登观音台”的“登”字可以证实作者来到高台。

随后笔者出示了《唐长安六坡地形示意图》,并引导学生结合此图继续思考:要多高才有可能看到长安城的“百千家”与“十二街”,请同学们结合这张地形图,在教材给出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中找到白居易诗歌题目中“观音台”可能的位置方向,并尝试说明理由。

就上述问题,在图2中,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能够得出“唐长安城地势特点为西北低、东南高”这一结论,故在此基础上推断出长安城的东南方向为地势高点,这也与目前主流观点一致。目前尚未发现有关“观音台”具体位置的唐代文献记载,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其位于长安城南的一处高地——乐游原观音寺的高台。在课上笔者也补充介绍了乐游原的相关知识:此地为唐代长安的一处游览胜地,众多诗人于此留下了瑰丽的登临诗,如李商隐在《乐游原》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于乐游原这处高地,尽管学界对其具体的位置有细微争议,但主流观点认为其处于长安城的东南方。

在明确白居易望城的大致位置后,笔者开始引导学生代入诗人视角望长安,并提出两个问题:

(1)唐长安城有什么特点?

(2)在诗人所处位置望长安城会看到什么场面?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平面图可观察到城里最多的区域就是坊,通过阅读教科书内容可知该城具备“井然有序”“坊市分离”的规划特点,且当时坊市皆有围墙和门。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可提示学生估算诗人所处位置与所眺望景象之间的地势落差,据图2的等高线地形图,可知唐长安城内大部分区域的海拔处于400米到430米之间,而位于东南高点的观音台其海拔高度大致在440米以上,且地势自东南高点向西北方向逐渐走低,故诗人所处观测点与不同区域长安城的地势落差范围处于10米至50米的高度之间。结合“近大远小”视觉原理,以这样的高度眺望,再加之坊市皆有围墙和门这样明确的界限,学生可想象此时诗人看到的坊、市是“小而齐整”的,而众多“小而齐整”的方格组合起来犹如围棋棋盘和被土埂围着的菜畦。

回到最初的问题: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对长安城的描述是否真实可信呢?学生结合以上可知,处于观音台位置的白居易眼中的长安确实如此,诗人结合自身视角所抒发的主观性比喻同样是真实唐长安城的一个重要侧面。

以上设计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在符合学情的基础上融入学习者生活经验,学习本课的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古诗文阅读的基础,且在地理课上已经学过了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其二,教材中“读地图”活动的任务(在城市平面图上找出宫城、皇城、外郭城、西市、东市)对于班上的很多学生而言较为容易,故在图2的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通过提高一定难度来强化学习目标;其三,图2中的城门如明德门、芳林门等,水域如曲江池、城墙等皆可与教材地图相对应,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两图对比,观察局部细节,迁移应用有关阅读历史地图的学习方法,以提高综合能力;其四,密切学科之间的关联,突出历史学科与地理、语文学科的融合,除了学习内容的跨学科以外,也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跨方法”,进而帮助学生直观深刻地认识到唐都长安宏伟有序、功能分置的特点,当然这也会让课堂更有趣味性。

三、关注“政权部族界”以解边塞诗,于时间变化中把握历史的多面隋唐是繁荣、开放的时代,民族间交往的频繁是其见证,相关的诗词也有很多。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为“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其中课后活动的第1题就引入了如下诗词: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课后活动也提出了两个问题:

(1)“蕃”“胡”指的是什么?

(2)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状况?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利用此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唐代的汉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在诸多领域如农业、音乐、服装等方面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其实对于本诗的解读,需关注与之相对应的时间下的空间,以充分利用材料,给予学生正确而非偏颇、深刻且全面的认识。

就此材料而言,还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与题目,因为其中蕴含着“人事”“时间”“地理”这三个关键点。王建的《凉州行》,包含“时”“空”“事”,教师可补充相关知识以解题目之意。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中唐时期诗人,《凉州行》一诗为边塞诗,写作地点即为唐代的凉州地区,据地方志载,“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击匈奴,把占领的休屠王驻地(今民勤境内)起名武威,设置郡县……唐初,武威郡属陇右道;景龙四年(710),在武威设河西节度使。唐天宝末年(756),为吐蕃占据,后收复,又被回鹘占据”。可见,唐凉州之地大约位于今天甘肃的武威,其最早于汉代设郡(武威郡),在较长的时间里,其既是丝绸之路重镇,也是西北边防要地。

笔者在课堂教学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的《西汉形势图》,并让学生找出武威郡,描述其位置,学生可以找到并描述其位置处于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的东段。其次,笔者又引导学生观察本课中的两张地图:《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与《唐朝后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820年)》,让学生在本课地图中找到武威(凉州地区)的大概位置,尽管教材所给的地图未予以提示,但学生结合图3并以黄河为参照对象可将其在教材上述两图中标注出来。再次,引导学生阅读左下角图注,并讲解“政权部族界”的概念:“‘政权部族界’符号所反映的,是历史时期中原王朝与各民族政权、部族政权及其相互之间的界限。”最后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两张地图中的“政权部族界”,并思考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凉州地区有何影响?学生标注后会发现:唐后期图中的凉州地区已经在吐蕃的势力范围之内了。

以“政权部族界”为关键线索,引导学生从“以大思小”到“以小观大”,以便于明确地理空间后,对动态的历史有全景式认识。对比本课两张地图“政权部族界”的变化,宏观来看,伴随着自身实力的衰弱,唐王朝实际控制的疆域呈现缩小的态势。《旧唐书》卷196《吐蕃传》载:“乾元之后,吐蕃乘我间隙,日蹙边城,或为虏掠伤杀,或转死沟壑。数年之后,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蕃戎之境,湮没者数十州。”此即为唐朝凉州地区归属变动的重要实证,凉州地区所属的变化也带来了深层次的民族间交流。基于以上历史背景,再来审视王建的《凉州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蕃人指的是吐蕃人,他们由“不耕犁”到“种禾黍”,体现了跨地域跨民族的农业技术交流。处于西北地区的凉州,位于河西走廊,属于沙漠广泛分布的边缘绿洲地带,该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光热和水、土资源充足,农业相对发达。正是基于这些条件,迁移过来的吐蕃人民开始学习并实践较为发达的种植业。而“洛阳家家学胡乐”同学习农业技术一样,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见证。以上设计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结合课后活动栏目,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蕃”的具体所指及此时期的民族交融情况;其二,以历史地图解诗歌,帮助学生明晰唐朝在后期逐渐走向衰落,引导学生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并且深刻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民族交融交流交往这一历史现象造成的影响;其三,之前就有学生陷入误区,以为诗人描述的“蕃人的种禾黍”现象发生于吐蕃所据的青藏高原地区,而引导学生关注“空间”,可避免此类谬误;其四,引导学生关注较长时段历史下的地域沿革,以“通古今之变”的观念来理解历史;其五,提示学生关注历史地图中的“政权部族界”,明确其不等同于当代意义的国境线,通过不同时期历史地图的“政权部族界”的对比来理解其所具有的动态性特点,一些地图中“政权部族界”的动态变化蕴含不同民族间直接交往的历史信息,这同样呼应了本课的标题,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到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在古代历史上有一个逐渐形成、发展与巩固的历程,从而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


当下,诗歌除了用于课堂历史学习以外,在考试命题中也能见到。无论是白居易、王建还是毛泽东,个人作诗本是微观层面的历史,但微观无法脱离宏观,同样的,历史本身也同样无法与空间“割裂”开来。诗歌的“空间”会显示在诗句或题目中,有的则在这二者之外,若要追求更深层次的学习,可以结合诗歌的具体特点,对于“空间”稍加留意与关注,进而拓宽“教—学—评”的角度。当然,诗词之外的其他文字也应如此。

在“解诗以析史”中融入“地理关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并非所有的诗皆适用此法,“地理关注”更适用于“诗中人事发生之时”与“作诗之时”相符合或大致符合的诗歌,且诗句、题目或别处细节能够提示出有关地点;第二,要符合学生学情,教师需结合课时内容预先综合考量初中生的文言诗词积累和有关地理学科的知识、能力、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第三,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充分挖掘运用乡土资源,以区域历史视角来理解整体历史,并注重契合《课标》与教材。

诗歌就其本性来看,属“感性”的一类东西。诚如前所论述,于诗中稍加“地理关注”,让“空间”不被忽略,同样可算作围绕诗歌展开的知识扩展。这样体现“地理关注”的扩展符合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有助于诗的理解,会让教学更加深刻、生动,更易引发共情。当然,拓展也可从地理因素外的其他角度着眼入手。


                                                                                                                                             本文转载于《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