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北平:线索 问题 感悟——“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思考与实践
[日期:2025-09-17] |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摘要: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史教学是传承这段恢宏历史,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义务教育“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教学设计为例,力求在线索统摄、问题引领中,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结合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理解抗日战争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不朽篇章。回望抗战历史,是为了传承在战火中淬炼的精神力量;为了坚守和平,追寻人类美好的未来。本文试以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的教学设计为例,寻求呈现一节线索统摄、问题引领、感悟升华的抗战史教学。
一、教材分析
对于正面战场抗战的相关内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正面战场进行了20余次会战,教材以“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三个子目,以及豫湘桂战役的溃败来概括。从认知顺序来看,了解正面战场的全貌,是形成对十四年抗战艰苦历程认识的基础。
笔者拟将“正面战场”这个单元做一整体通盘的考虑,以期有助于达成新课标内容要求。如此多的内容,需要明确各课的侧重和关联,在整合拓展之上提炼核心的线索。对照新课标“理解抗战之于民族复兴的意义”这一最终要求,我按照正面战场发生战争的时间先后顺序,提炼出该单元的线索——“中华民族的危亡、抗争、凝聚以及走向复兴”。从这一线索出发,界定“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在整个单元中的位置,确定内容上与前后课的关联点,梳理脉络、构建框架,把握正面战场的抗战在抗战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依据以上思考,本课的设问及选取的材料要能够以点带面,以正面战场的严峻形势感受“危亡”,以中国军队的牺牲和团结,感悟“抗争”与“凝聚”,进而结合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理解抗日战争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意义。此外,虽然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在武汉会战中重创日军,并赢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但仍未阻挡徐州(当然包括台儿庄)、武汉,以及1944年长沙等大城市的沦陷。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矛盾,及其所反映出的正面战场的复杂性,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
综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感受中华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性。2.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史实,体会中国抗战的艰苦卓绝,理解抗战精神的孕育形成,感悟抗战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3.认识正面战场抗战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二、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日军灭亡中国的野心不休。
材料1:日军突入中国军队的阵地中,残存的学兵们宁死不屈,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在佟麟阁率教导团赶来增援之前,几百名学兵死于此役,伤亡十倍于日军。这些死在肉搏战中的学兵,都是北平各大学、中学的学生,多是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来投笔从戎的。
——萨苏:《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材料2:日军现已占领中华民国之首都南京,期于今日举行有历史意义之入城式,数小时内,日本陆、海、空军将在南京成为一体。日本帝国决不满意今日之成功,盖距总局之前途尚远,帝国军人基于帝国之总意,为东洋永久之和平,希望达到彻底的进步的目的。
——日本同盟通讯社上海电,1937年12月17日
问题1:北平的学生本来该和你们一样坐在安静的教室,是什么让他们走上战场,不惧死亡?你如何理解材料2中“彻底的目的”?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全民族抗战爆发初期的时局形势。
设计意图:山河破碎、家园离乱,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以战争中学子的牺牲为导入,引发学生感同身受,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课与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在内容上高度关联,全民族抗战爆发初期,日本凭借军事优势,妄图迅速灭亡中国,国民政府组织了艰苦的抵抗。淞沪会战,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日军在南京泯灭人性的暴行,也未能摧毁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基于帝国之总意”,日军继续疯狂推进,其灭亡中国的野心不休,时局依然危急。问题1贯通前后内容,加深学生对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形势的掌握。
问题2:一二·九运动后的一年时间里,北平、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形势空前严峻,民族危在旦夕。结合图1中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铁路线路布局,判断南京沦陷后,哪些城市会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
设计意图:南京沦陷后,战争持续扩大,为了宏观把握正面战场的脉络,找到探析这段历史的清晰视角,笔者试图让学生梳理正面战场日军入侵与防御的时空走向,以此明确徐州、武汉等城市的重要战略地位,理解相关战役对整体战局的影响,这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抗日战争进程的基础。在此处,提供进一步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在把握日本与中国彼时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日军灭亡中国野心的具体指向,进而判断日军的进攻意图,掌握战争的宏观态势。
材料4:天皇大权的实施不得不分配给国家的各个机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所有的国家机构都是以天皇大权的绝对性为前提的,它们不具备反对天皇或对天皇提出异议的权力。尽管它表面上是中央集权的结构,但政治体制缺乏任何达成真正统一的制度途径。
——三谷泰一郎:《剑桥日本史(第6卷)20世纪》
材料5:没有收到中国政府对于投降的任何实质性答复,日本军政首脑失望又恼怒,因为战争还得继续。……占领武汉,一举结束对华战争,这是日本参谋本部的战略制定者们最有想象力的计划了。
——李继锋:《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
材料6:道路的通畅与否是直接关系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是持久抗战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全国抗战爆发后,原交通运输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多沦于敌手,国民政府退守交通落后的西部。
——李学通、金以林、吕迅:《中国抗日战争史(第六卷)战时经济与社会》
设计意图:意在使学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膨胀的军部、幕后的天皇,裹挟着脆弱的内阁和狂热的民众,使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成为一台失控的战争机器。而其政治体制的复杂性,更加剧了日军战争决策的混乱,既无长远战略,也无明确计划。地理与交通,尤其是极具战略价值的铁路,成为左右中日军事计划制定的关键因素。日军在平原作战更有优势,而在山川天险、纵深广阔的地区,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才有了可能。津浦、平汉、陇海等铁路连通了主要城市,是兵力及物资运输的首选。基于材料,学生能够洞悉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一是猛烈进攻关键城市,逼迫国民党中央政府投降;二是妄图速战速决。其战略是夺取重点城市及铁路交通线。
第二部分:中国不会亡!
材料7:全面抗战已经开始,国内各派暂时摒弃了内斗,反蒋军阀几乎都转向蒋介石的麾下,只要愿意共同抗日,也均被委以重任。
奉命守卫台儿庄侧翼的有第三军团,这是一支地地道道的“杂牌军”,军团长就是素以保存自身实力而闻名的庞炳勋。这一战庞炳勋打得英勇顽强,但与日军相比实力悬殊,形势岌岌可危。蒋介石和李宗仁决定派第五十九军张自忠部前往增援。庞炳勋当年与张自忠的恩怨,师旅长们都知道,所以大家都有些犹豫,于是张自忠严肃地对众人道:“过去我也一直认为,庞炳勋恩将仇报,此仇不共戴天。但是,那是相互争权夺利的内战,是不名誉的内战。庞炳勋同我的怨仇,那是私仇、私怨。如今我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战争,那可是为国家、民族的存亡,为保卫人民、保卫国土而战。我们能够为了私仇私怨而放弃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吗?”
为了造就台儿庄大捷这个精彩瞬间,庞张两支部队各自付出了伤亡三分之二的巨大牺牲。
——孙继炼、魏纪奎、赵伟:《铁的血——台儿庄1938抗战全纪实》
问题3:此役国内各派力量有何不同于以往的表现?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据此分析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由日军的推进图谋及台儿庄的战略位置,可判断台儿庄战役的走向对整体战局的影响极为关键——日军进攻台儿庄,是为夺取徐州并打通津浦线,稳固其“后方”,实现华北与华中日军的会合,也为打击国民政府在华北、华东仅存的,以徐州为中心的第五战区战力,更重要的是为进攻武汉做准备。
台儿庄战役是教学重点,它扭转了战局,铸就了抗战史上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问题及讲述要突出这种转变及其地位。徐州会战前夜,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复榘畏敌自保,几乎不做抵抗弃守黄河天险。连续的失利,使国民政府军队的士气降到了谷底,“举国惶惶,凄惨景况难以言状”。日军板垣、矶谷两大主力师团猛扑台儿庄,“两师团同为敌军中最顽强的部队。其中军官士卒受侵略主义的毒害最深”。然而,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下,日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整师团溃逃,“这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在各大城市接连失守之刻,“台儿庄捷报传出之后,举国若狂”。正面战场抗战走出失利迷茫的谷底!
中国军队英勇作战,李宗仁指挥得当,参战军队有力配合,准确把握战机等,类似总结在教学中比较常见,面面俱到,但我总觉得缺了一点灵魂,如果以大量史料全面分析,又会更显冗余,所以此处作了取舍,着重以“团结”“牺牲”切入,分析各派系的同仇敌忾与视死如归,带领学生感受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中国军队展现出的空前团结,爆发出的无比勇气和意志。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巨大的军事力量差距,国民政府的战略目标在于消耗和延缓日军推进,为布防武汉赢得时间,从结果看,台儿庄及徐州之战实现了既定目标。这场胜利的意义也远超军事层面,由取胜原因再总结,进而引领学生感悟台儿庄大捷刺激了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材料9: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放弃了对中国军队的追击。即使已600000人参战,日本人也几乎不可能保证“点和线”——“占领区”的主要城市和铁路线的安全。除了那些主张不扩大事态的少数官员之外,无论是军队还是政府都未曾预料到,在中国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三谷泰一郎:《剑桥日本史(第6卷)20世纪》
问题4:阅读材料8并结合所学,判断武汉会战前后日军在主要作战中投入兵力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9,分析武汉会战对战争局势的影响。
设计意图: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国民政府实际的政治中心及军事指挥枢纽,武汉会战在某种程度上是中日之间的决战,日军大本营陆军部认为“攻占汉口作战是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机会”。问题4引导学生理解战略相持的到来,把握武汉会战及其结果在抗战进程中的意义。
从图2也可以看出武汉一地日军投入兵力达到顶峰,分析图中变化,可以看出武汉会战后,日本因战争资源有限,已不再像战争初期那样大量投入兵力,兵力损耗大且战线长。更关键的是,结合材料9可判断,日本政府与军队已认识到无法快速取胜,如同在上海等地交战一样,呈现一种矛盾的结果。日军获得了“胜利”并占领了城市,但在战略上却是失败的,在上海,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破碎;在武汉,速战速决的妄想也彻底破产。武汉一战,长达近半年时间,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而在武汉不能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在重庆则更无可能。由此学生基本能通过不同史事的因果联系,有证据地判断,第一部分中所分析的日军灭亡中国的野心已宣告破产,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材料10:英美终于领教了他们原来多少有些藐视的日本军队的战斗力,知道了此时已坚持了近四年之久的中国抗战(此处指全民族抗战——笔者注)的艰难和不易。而此时,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却在局部地区取得不俗战绩。长沙会战,便以日军的惨重失败而结束。
中国战场牵制着百万日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鼓舞中国军民的士气。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首先必须打破近代以来束缚于中国人身上的种种不平等条约的枷锁。
——陈默、王奇生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五卷)战时外交》
材料11: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
——《中央日报》(重庆)1942年1月6日
问题5:据材料10和材料11,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际层面产生的影响。谈一谈你如何理解抗战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
设计意图:太平洋战争爆发不到一个月,日军即发动对长沙的第三次大规模进攻。此番进攻,除因几次由长江入川失败,图谋改道湘贵攻入重庆,日军主要目标是为策应对香港英军作战,并打通中国至东南亚战场,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命运关联更加紧密。问题5置于世界反法西斯背景下,旨在让学生感悟第三次长沙会战赢得非凡的“中国时刻”,认识到中国战场所彰显的重要价值,及对激发民族自信心与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日战争之于民族复兴的价值。对于后面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也是必要的铺垫。
问题6:综合以上5个问题,讨论概括正面战场抗战的贡献。
设计意图:探讨影响很少是单一维度的,需要了解事物本身、环境、空间、时间等多方面及其作用,因此前述问题提供了这些视角,学生得以总结正面战场抗战的影响。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一个国家的首都陷落之时,就是一个国家的投降之日,这在现代战争中几乎是一种常识,但日本军队却对此感到不安,因为这一常识并没有在中国成为现实。”感悟民族危难时刻,中国军民所展现的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激发了民族觉醒。
第三部分:抗战胜利的希望在哪里?
材料12:在上海、在台儿庄表现出来的决心,在战争初期国民党人的抵抗中是非典型的,许多中国指挥官犹豫而胆怯。
在珍珠港事件后,蒋介石期待英国,特别期待拥有巨大技术资源的美国,会承担打败日本的主要责任。
当时许多非中央军的指挥官干脆叛逃到日本人那边。这些叛逃的将军1941年有12个,1942年有15个,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
——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
材料13:《追述》由17名国民党高级军官撰述,《追述》指出,“政治不支持军事”,因此“我们不得不纯粹依赖军事力量来作战”。1950年政治厅表示:“我们在大陆上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与老百姓亲密地拉起手来。”当然,与老百姓拉手所要求的是一种政治行动,而不是一个身体动作。它将要求根本的改革,要求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以及一个能够超越个人和派系利益以追求更大的国家利益的行政管理和领导。
——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
问题7:阅读材料12,指出国民政府及军队存在的问题。材料13中国民党高层对其军事失利的反思,主要是为总结其丢失政权的“教训”,它客观反映了国民党军事作战存在怎样的缺陷?综合以上,请阐述为何不能将抗战胜利的希望根本寄托于正面战场的抗战。
设计意图:豫湘桂的混乱与溃败,暴露了国民政府虚弱无力的一面,也表明它无法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抗战胜利的希望在哪里?答案不完全在本课,问题7对此作了初步的回答,也为后两课教学做了铺垫和留白。所设的3个小问,从现象梳理递进到内核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国民党政府的腐朽无能,认清其片面抗战及战略相持阶段消极抗日的本质。由此,可更深刻地解释豫湘桂的溃败,也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到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教师总结:日军想占领的城市,几乎没有一座最终不被占领;郑州,炸决黄河大堤,令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却只阻挡了日军的脚步不到三年;长沙,在日军第四次进攻中还是失守;战争中后期,日军发动的每一场局部攻势,其有限目标也都最终得逞。秦淮河畔的莺莺燕燕,嘉陵江畔的雾气霭霭,都无法托起中华民族苦难中的身躯,从南京到重庆,国民党政府始终不能代表人民,它也无力依靠人民走向胜利。抗战胜利的希望在正面战场将士的顽强抵抗之中,更在广袤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之中。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里程碑,是民族浴火重生的成人礼。全民族抗战,就是要唤醒每一寸河山,唤醒四万万同胞。民众的觉悟、组织程度的进步、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壮大,在战争中都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们汇聚起无比强大的力量,这必将成为抗战胜利与民族复兴的坚强支撑。
小结:
战争史教学如果处理不好,容易走向碎片化,或成为流水账,而抗日战争史教学更为特殊,它记录了民族的苦难,传承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抗争精神,为民族复兴伟大奋斗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战争史相对缺乏深度理论支撑,教材史事有限的状况下,如何传达这种精神力量,呈现一节厚重饱满、流畅紧凑、有灵魂的抗战史教学,笔者作了努力探索,也留下了待解的困惑。
(一)线索确立立意内核
抓住核心线索,确立教学立意与内核,明确一节课的逻辑与框架。线索的提炼,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历史内在逻辑、阶段特征及价值导向为根基,要关注和联系现实。本课中,在线索统摄下,如何将抗战精神的孕育形成深度融入正面战场抗战的教学,还有较大的尝试空间。
(二)问题驱动过程实施
设置问题链,构建清晰的逻辑关系,是课堂教学推进的关键。设问要紧扣并强化教学的线索与逻辑;问题及材料,要赋予学生真实阅读、思考与表达的空间;问题阐述要能客观反映关键史事的全貌,让学生形成对于同一事件不同视野的认知。在日常教学中,问题缺少思考含量导致学生沦为复读机,或史料脱离学生认知能力,初中教学高中化,让课堂陷入异常沉默,都是常见现象,要对设问及材料筛选反复推敲、不断打磨。
(三)感悟升华情感认知
对问题的思考及解决,是学生认知与情感生成的基础。然而,历史不只有逻辑、理论与宏大叙事,还应有温度、情感与细节。历史,最终要回到一个一个历史人物的身边,回到一件件具体的历史事件之中。现在历史课堂常充斥着喧嚣的活动,“学生主体性”落入窠臼,好课似乎就是教师要少讲,而历史学科有时是需要教师多讲一点的。尤其本课中,抗日战场那些无畏、悲壮、震撼、牺牲、充满希望的瞬间,有力度、感染力强的讲述,可以深化学生的感悟,推动情感与认知的升华。当然,教师讲述如何做到适时有度,起到引领点睛的效果,也需要不断地锤炼。
思想引领、健全人格、服务学生的人生,认识过去、理解现在、把握人类的未来,以上,是历史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一切教学设计、实施的立足点与根本方向。
本文转载于《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