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航:如何给中学生讲述什么是国家?
[日期:2025-09-15] |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黄牧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对于“如何给中学生讲述什么是国家?”这一问题,黄老师于2025年9月13日在网络上发表了以下观点:
开学伊始,有两位中学教师向我提出了两个内容相近的问题。一位初中老师问我:“怎么帮助初一的学生理解国家和阶级这些抽象概念呢?”这是她在备《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遇到的难题。一位高中老师问我:“新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的导语对国家的概念解释由之前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修改为‘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怎么理解啊?为什么要这样改?”两个问题都指向了同一概念——什么是国家?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有非常明显的思维层次感,说明初中教师一定要了解高中教材,而高中教师也要关注初中教材。
先说初中教材。“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课有四个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讲都是有难度的——“私有制”“阶级”“国家”“文明”。教材并没有给这四个概念下定义,但却梳理了这四个概念的关系——“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我认为既然教材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教师也没有必要给学生呈现详细的定义,更加没有必要让学生去背诵教师所找来的定义。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重点考虑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用简明通俗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解释什么是“私有制”“阶级”“国家”“文明”。比方说,“私有制就是人们拥有了明确属于自己的、并且可以传给后代的东西,别人不能够无理干涉和占有”;“阶级就像是楼梯,每一级都代表不同的财富、地位和权力,站在楼梯下面的人拥有较少的资源和机会,而站在楼梯上面的人则可能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国家就是不同的阶级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强势一方为维护自身利益、用来压制弱势一方而建立起来的权力机关”。这里没有给概念下准确的定义,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是帮助学生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这句话。这句短短的话包含了四个概念术语。这四个概念术语是包含关系还是并列关系?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包含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7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没有私有制,就不可能出现阶级;没有阶级,就不可能出现国家。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这更接近教材表述的本意——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重要标志。
为什么文明社会这个事物居然有三个标志呢?因为它们分别代表着文明在不同层面的发展状态。我们可考虑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方法——私有制产生是经济基础变革的标志;阶级形成是社会结构变革的标志;国家建立是政治上层建筑变革的标志。第二种方法——私有制的出现标志着“物质分配制度”的成熟;阶级的出现标志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化;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暴力工具和手段”的制度化。如果学生基础较好,我建议使用第一种解释方法,因为它涉及到“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上层建筑”等新的概念;如果学生基础较弱,我建议使用第二种解释方法,因为其表述更通俗易懂一些。无论是哪种分类解释,这三者都是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文明社会”区别于“原始社会”的三个方面。
三是根据“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这句话来探究“为什么说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是文明社会”。这是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所在。按照“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尝试把教材的内容转变为任务驱动式学习的内容,具体的做法就是依据上面所说的“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三个标志的内容来分析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判断它们是否符合文明社会的标准。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本课书并不需要增添太多的课外素材,能够把教材的资源使用好就非常不错了。
回到初中老师所提的“如何理解国家和阶级这些抽象概念”这个问题,我的想法就是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也不要从抽象到抽象,要通过具体的史实来理解概念,要通过任务活动来把握概念。具体的史实就是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任务活动就是根据“文明社会的三个重要标志”来分析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再说高中教材。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国家是“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有何异同?这两个表述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都是成立的。这两句话有两个明显的不同点:一是“公共权力”与“力量”的对应;二是其中一句话强调“表面上”。根据我阅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后的认识,我觉得两种表述都能够体现国家的本质特性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特征,但新的表述会更清晰和深刻。
第一,国家的本质特性就是阶级性。高中教材修订前后的两个表述都可以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找到相应的观点,两种表述都强调国家的本质特性就是阶级性。不同的地方是“力量”一词比较中性,而“公共权力”一词容易让人误以为国家是“纯粹公共利益”的化身,抹煞其阶级性。当然,如果阅读恩格斯的原文,就能发现他对“公共权力”的揭露是十分深刻的:
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公共权力已经不再直接就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了。这个特殊的公共权力之所以需要,是因为自从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后,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已经成为不可能了。奴隶也包括在居民以内;9万雅典公民,对于365 000奴隶来说,只是一个特权阶级。雅典民主制的国民军,是一种贵族的、用来对付奴隶的公共权力,它控制奴隶使之服从;但是如前所述,为了也控制公民使之服从,宪兵队也成为必要了。这种公共权力在每一个国家里都存在。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设施,这些东西都是以前的氏族社会所没有的。在阶级对立还没有发展起来的社会和偏远的地区,这种公共权力可能极其微小,几乎是若有若无的,像有时在美利坚合众国的某些地方所看到的那样。但是,随着国内阶级对立的尖锐化,随着彼此相邻的各国的扩大和它们人口的增加,公共权力就日益加强。就拿我们今天的欧洲来看吧,在这里,阶级斗争和争相霸占已经把公共权力提升到大有吞食整个社会甚至吞食国家之势的高度。(第171页)
恩格斯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国民军,是一种贵族的、用来对付奴隶的公共权力”,就是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所谓国家“公共权力”的阶级压迫属性。有的时候,恩格斯也会使用“异化的力量”来论述国家的“公共权力”:
确切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第170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有明确的表述:“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现代国家政权表面上代表公共利益,但其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的工具。国家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保障私有财产权、维持市场秩序,最终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如果脱离上下文的内容,“公共权力”容易使人产生完全正面的理解,而“力量”的表述比“公共权力”更宽泛,既包括军队、监狱等强制力量,也包括意识形态、法律制度等使统治合法化的力量。
第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特征表现为异化性。国家的异化是指其虽源于社会,却逐渐脱离社会、凌驾于社会之上,成为相对独立于社会并反过来支配社会的力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国家的本质特征就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什么叫“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呢?恩格斯指出,在原始的氏族社会中,权力是属于全体成员的,与社会本身是直接统一的。而国家的出现,意味着一个专门的、常设的权力机构(如军队、警察、监狱、官僚系统)被创造出来。这个机构不再像氏族社会的武装居民那样是“自动的”组织,而是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如上面引文所说的那样,这个权力机构的膨胀会达到“吞食整个社会甚至吞食国家之势的高度”。
总而言之,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国家是“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两句话都能够揭示国家的阶级性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异化性。不同的是,“公共权力”容易被简化理解为“为全体服务的中立机构”,而新表述强调“表面上……力量”,能够更鲜明地揭示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异化特征。
唯物史观居于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首位,但对初中学生的要求和对高中学生的要求还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就是唯物史观素养的层次性。对于初中学生,我们教学中要强调国家出现的进步意义。恩格斯指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第174页)而对于高中学生,根据教材的表述,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本质属性及异化特征。与此同时,初中学生不需要背诵国家的概念,而高中学生需要理解和识记国家的概念。
因此,对中学历史教师而言,讲清楚“国家”这一概念,关键在于把握唯物史观教学的层次性。
面向初中生,我们应重在描绘历史的图景。通过良渚古城的神王玉器、陶寺遗址的阶级分化,让抽象的概念在具体的史实中变得可触可感。教学的核心是点燃兴趣,让学生理解国家作为文明标志的历史进步性,感知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伟大变迁。
面向高中生,我们则需深入剖析历史的机理。通过对教材表述字斟句酌的辨析,引导学生透过“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现象,洞察其内部阶级统治与权力异化的本质属性。教学的目标是锻造思维,让学生掌握唯物史观的分析工具,形成深刻的历史解释力。
从感知进步到洞察本质,这正是唯物史观素养从初中到高中的一次重要飞跃。
转载自《黄牧航的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