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义务教育统编历史教材答问——徐蓝教授访谈录(转载于《历史教学》)

[日期:2024-10-09]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采访者:《历史教学》编辑 王湉湉

问:徐老师,您好!请您先简单说说,这次新教材的编修理念是什么?

答:总的说来,编修新教材的基本理念是守正创新。一是坚持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使修订后的教材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在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二是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具体编修义务教育历史新教材。新教材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学生要通过历史课程学习,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能够从历史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问:在这样的编修理念下,新教材有哪些新变化?

答:新教材有不少新的变化和特点。这里仅指出三个方面。第一,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学说和世界历史理论,构建新教材的总体框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学说,是编写教材的纵向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是编写教材的横向线索。新教材按照通史体例,以纵横交错的编排,呈现基本史事,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勾勒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基本规律和发展大趋势,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也是新教材的学术体系和知识的呈现方式。第二,继续坚持以史育人。新教材在“五史”教育方面做出新的努力,比较完整地讲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史育人。第三,坚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一是根据新课标要求,运用大概念整合教材内容,使其结构化,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趋势;二是通过精心设计单元、课文、各种功能性栏目等,综合发展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三是增加学史方法,从方法论的高度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通过这样的理念修订编写的新教材,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知识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材打下扎实基础。


问: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新教材在落实唯物史观教育方面的努力?

答:在新教材中,社会形态的演进贯穿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在中国历史中,新教材充分吸收了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国考古新发现,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的新的研究成果,通过介绍良渚古城遗址和陶寺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认为原始农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加,早期城市的出现,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出现,早期国家产生,等等,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基本标志,这就凸显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新教材专设“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一个子目,对此进行了具体介绍。新教材还通过对各区域文明起源形成时期的重要文化和中心性遗址的介绍,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灵宝西坡遗址,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黄河中游的陶寺古城遗址和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等的介绍,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因此,新教材将原教材中的远古的传说,修改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将“早期国家”与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分开论述,使中国古代历史的叙述更清晰,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新教材还以时空为线索,依次叙述了我国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历史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几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更为清晰。新教材于大约5万年前现代人形成开始,依照时空顺序,讲述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人类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以及同一时期亚洲、美洲和非洲的历史发展;15—16世纪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以新航路开辟为代表的重大事件,以及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掠夺;17—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的发生与扩展,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20—21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挫折和奋起,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以及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同时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引起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重大变化,并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关于贯穿新教材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看到,在每一种社会形态下,都注意叙述促进人类相互交往的、相互联系的、重要的、比较典型的历史现象。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丝绸之路,重点说明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沟通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对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说明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宋元明时期的对外交流,范围更广更大,展现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激起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在世界古代史中,依次叙述了大帝国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往、交融中的作用,以及强化世界区域联系中的作用。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等,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使世界主要大洋和大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联系,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新教材以纵横交错的整体框架和立体的叙事结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使历史教材成为唯物史观教育的重要支点和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问:新教材的学术体系,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怎样的认识?

答:新教材之所以特别强调唯物史观,不仅是因为唯物史观是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基于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认识。首先,中国学术界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学说。马克思于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由此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学说,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最终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尽管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历史都完整地经历了这几个阶段,但是这个发展总趋势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其次,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了新的认识。面对改革开放后纷至沓来的各种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人们重读经典作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论述,发现他们不仅注意到社会形态的变化,也注意到世界形成一个整体即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从而对作为唯物史观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有了新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32年就在他们首次发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场,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还在1857年撰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世界历史不是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由此可以看到,人类历史的发展,不仅有社会形态的演进,还有人类社会是如何从相对分散、孤立的人群,逐渐成长到今天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世界,即世界一体化的过程的。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还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他还引用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习总书记还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这个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人类历史进行叙述,是叙述世界历史在时空方面的横向发展线索,它与社会形态演进的纵向线索共同成为我们构建新教材总体框架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两条线索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纵向的重大历史现象会对横向发展形成制约,横向发展也会对纵向发展产生反作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发展。


问:刚才讲到,新教材根据新课标要求,运用大概念整合教材内容,使其结构化。对此,您能不能再具体介绍一些?

答: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或观念。教材中的大概念是课程内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处于教材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趋势。因此,在教材结构上,新教材根据新课标要求,采取通史体例,并围绕能够统领每个学习板块的大概念设立教学单元,阶段性呈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教学内容,展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中国古代史的大概念,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征;同时说明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巩固、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八年级上册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大概念,叙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0多年的历史,重点讲述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历程。八年级下册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大概念,突出讲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突出改革开放,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发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说明的是,新教材改变了过去八年级上、下册体例不够统一的问题,改变八年级下册以通史加专题史结合的体例,完全按通史体例进行编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教材单元结构按照党史四个阶段的划分安排:八年级上册第四至第七单元,讲述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讲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第三至第五单元讲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第六、七单元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将原来教材中“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三个专题单元的内容融入对不同时期历史的叙述中。这样的调整和变化,更有利于突出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阶段性特征,更有利于学生了解新时代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序,更好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以“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大概念,以“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大概念,以“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大概念,讲述从早期人类出现、多元文明产生,直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世界逐渐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完全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在讲述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涉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积极奋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当代部分还从历史发展大趋势的高度,讲述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新教材根据大概念建立了结构化的学习内容,比较完整地讲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引领学生形成合理的历史知识框架,避免碎片化,以利于学生理解史事之间的各种联系、掌握历史发展脉络、看清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从大的方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要求,进一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打下基础。


问:除了加强唯物史观教育,新教材在综合发展学生其他历史核心素养方面,还做出了哪些新的努力?

答:新教材还有一些重要举措。1. 注重整体设计,注重各单元、各课、各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之间的关联。新教材基于历史学科时序性的基本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出发,在编纂体例上注重整体设计。一是按通史体例编纂,根据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根据时序的发展和空间的联系设立单元内容,基本的必备的知识以“点—线”结合呈现。“点”是具体生动的重大史事,“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观照相对较长时段的历史;二是单元的设计与新课标中学习内容要求所列出的专题基本相对应,在重大史事和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呈现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新教材的目录能清晰显示单元之间的编排逻辑和内容结构。2. 精雕细琢课文正文,创新功能性栏目设计,紧扣综合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新教材的课文正文,努力在符合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使内容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史事具体生动、史论结合、重点突出,语言精练,使教材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读性、适用性。教材通过有理有据地讲述史事,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感知连贯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表达,从而提高对史料实证的认识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能力。同时,教材中始终贯穿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 创新设计功能性栏目,紧扣综合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单元页】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脉络,帮助师生在教学开始之时就知晓和把握本单元内容概貌和必备知识;二是新设【时间轴】,按时序呈现本单元重大史事,帮助学生把握该历史阶段的时空线索;三是提出学习建议,根据课标提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和核心素养要求,明确学习目标,使师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读地图】配合历史地图新创设的栏目,旨在引导学生识图用图,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育。【学史崇德】新创设的栏目,共有24位历史人物。从历史人物的言行或历史故事中导出育人价值,使学生明理、修德、立志,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体现中华民族价值立场和家国情怀。【学史方法】新创设的栏目。每册教材均提供2~3个学史方法,介绍学史方法的基本内涵,并引用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从方法论层面帮助师生更有效地开展历史教学。包括:如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如何掌握历史纪年法,如何阅读历史地图,如何读懂文献史料,如何把握史事要素,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如何从历史图像中获取信息,如何从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中获取信息,如何建立历史的纵向联系,如何解读统计图表,如何制作历史年表,如何建立历史的横向联系,如何研读经典著作——以阅读《共产党宣言》为例,如何写作历史小论文,如何利用网络资源15个方法。学史方法是新教材的一个全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相关史事】原有栏目,进一步从时间和空间等角度,适当延伸历史的宽度和广度,补充、扩展正文内容,促进学生对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的了解,进一步培养时空观念。【材料研读】原有栏目,进一步通过精选基本的典型材料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回答,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问:新教材是如何落实新课标制定的学业质量的?

答: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方面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要求:一是掌握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史事;二是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三是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整体把握学业质量标准,将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二是重视课后活动。新教材以学业质量标准作为教学的评价标准,精心设计了课后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开展历史探究活动,扩展历史思维,循序渐进落实学业质量要求。一般来说,课后活动的第1题主要是对掌握重要史事的要求,第2题则主要以探究历史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因果联系、横向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并以认识规律、发展趋势为主,比较灵活。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的课后活动,第1题为“西汉和西晋都分封过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府的统治会产生什么影响?”第2题为“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如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内迁各族认为自己与汉人同族同宗说明了什么?”再如:八年级上册第21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课后活动,第1题为“回顾所学知识,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第2题为“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用‘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打败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共产党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迅速打败国民党的原因”。在这两个例子中,第1题都是对掌握重要史事的要求,第2题则要求学生探究史事之间的联系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在学业质量的三个维度的提升方面,不是分开进行的,而是三个维度的学习同时进行,即第一维度(史事·点)、第二维度(联系·线)和第三维度(规律)的教学是同时进行的,而学生三个维度的水平也同时获得提高。以新航路开辟为例。在讲述新航路开辟这一史事时,会讲到新航路开辟的若干原因和结果,这就讲到了史事之间的联系;在讲到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时,会讲到若干具体结果和该史事的世界历史意义,前者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后者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这就涉及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了。也就是说,当讲述一个重要史事时,该史事发生的前因和导致的结果,就是在讲各种联系,而该史事的发生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大的影响,就是规律。


感谢您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