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航: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关键技术——完善分层赋分(转载)
[日期:2024-09-23] |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高考命题中,分层赋分的探索由来已久。分层赋分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导向下,分层评分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实现了针对中学历史核心素养五大方面的分层评分;二是完善了评分细则的制定方法,为今后实现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大规模阅卷打下了基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初中标准》”)也有明确的表述:“鼓励制定分层次的评分标准,尽量减少‘点对点’式的硬性机械赋分方式。”分层评价既是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关键技术,也是难点技术。
在高考命题中,分层评价的实施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尝试。与命题技术的其他方面不同,分层评价不但有较丰富的实践案例,同时也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常用的分层评价理论有三种——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彼格斯SOLO分类评价理论和PTA(Primary Trait Analysis)量表法。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个领域有多个目标类别。认知领域包括“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大类别,类别下再细分为19种思维,每种思维又有可以替换的近义词。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名为分类,其实包含了分层的内涵。不过一些学者用金字塔的图示来呈现六大类别的分层并不严谨。权威的研究者承认从“记忆∕回忆”到“创造”存在着层次的区分,但“累积性层级结构的假设似乎是合乎逻辑的。这一假设在其产生时并未显得已经具备实证的基础”。意思是说这六个层级并非简单的逐级提升,其中存在并列、错位、颠倒等情况。如何分层,需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分析。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给我们的启示有两点:一是承认思维的层次性,二是要准确把握不同思维的内涵,具体说来就是要研究行为动词。
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彼格斯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SOLO分类评价理论名为分类,其实属于一种分层评价理论。“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根据这一理论,通常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分为五层,如图1所示:
SOLO分类评价理论非常适用于历史学科。在彼格斯教授的专著中,首先详尽论述的学科就是历史学科。
PTA量表法,即“基本要素特征分析法”,认为学生的认知和行为都由一系列基本要素构成,我们可以根据对这些要素的测评来获得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在实际操作中,PTA量表法也是可以转化为分层评价的。根据学生呈现的思维要素的多寡来评定学生的思维层级。在实际操作中,分层理论的运用有三个特点,一是分类和分层通常是并存的,分类的同时就包含有分层的因素;二是我们在设计评分细则的时候通常会综合使用这三种理论;三是这三种理论不仅仅适用于历史学科,在其他学科中同样可以使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我们依然大量运用这三种理论,突破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要求,新增了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层评价理论;二是在主观题评分细则的制订上,实现了主观题评分客观化。
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本题对学生提出了五个行为动词,分别为“找出”“选择”“自定”“阐述”“说明”。这些动词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的“提取”“选择”“执行”“评论”“说明”是基本对应的。学生能否完成所有的动作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就是分层评价的依据。
根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我发现《初中标准》三个答案示例都提出了三个以上的“选择史事”和三个以上的“论述”观点。我们据此可以把评分说明设定为“每个选择史事2分,总分不超过6分;每个论述观点2分,总分不超过6分”。
根据PTA量表法,我发现《初中标准》三个答案示例都由“观点”“选择史事”“论述”组成,这三个方面就是本题的三个基本要素。学生必须答出这三方面的内容方有可能得满分。
其次,根据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分层法,我们可以找到新的答案组织架构。
关于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的分层方法,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如历史解释素养,我们就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现象性解释、内涵性解释、本质性解释、联系性解释和规律性解释。《初中标准》的三个答案示例分别涉及这五个层次的内容,如果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对学生要求较高的评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