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格实验学校半期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日期:2024-05-21] |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立格实验学校半期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题分析
1、试题结构:本次历史试卷为闭卷笔答,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分客观题(选择题)和主观题(非选择题)两部分。本次试题题型与成都七年级期末考试题型、分值保持基本不変。选择题(24题共48分)和非选择题(3大题52分)两种题型。
2、考试内容:为七年级下册一二单元,第1到第13课,包括隋唐、辽宋夏金元两个时期,其中辽宋夏金元时期占比较大。
3、试题特点:命题依标据本,试题难易程度适中,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思维过程、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
(1)知识覆盖面广,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试题立足课本。如:选择题1、3、9、11、15、19、20等题目,考查朝代更迭顺序、唐朝两大盛世、北宋设置通判、最早的纸币等。
(2)注重历史情境创设。如:5、7、8、13题,通过发展时间轴、图片、图表进行考察,设置历史情境,学生需通过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迁移,提升历史学科分析、提炼、归纳的能力,灵活的命题方式,较好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也很好地诠释了新课程理念。
(3)突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例如:2、4、18、21、24,这些题目重点考察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涉及的考点有唐太宗治国政策、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等,其中还涉及史观史法的学习,如第一手史料的特点与运用、历史观点与历史史实的区别等。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强调分析理解,需要灵活运用知识,并注重平时积累。
(4)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如材料题27题,综合运用历史、语文等科目知识,对唐代诗人进行生平评价介绍,能够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5)试题内容丰富,突显了对价值观与家国情怀的培育。例如第26题,以科技创新、商贸发展、经济变迁为主线,对唐代至元代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梳理,考察经济中心南移等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明确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总体来看,本次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学科思想的考查,随着成都市中考题和七年级期末考试题对学生理解能力、学科素养的要求逐渐提高,需在教学中融入历史思维与逻辑的把握,提高对材料的分析、提取、概括、归纳能力,运用历史思维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有所获。
二、考试问题分析
本次考试年级平均分78.07,最高分100分,优秀率38.38%,合格率89.08%,年级选择题平均分37.2,非选择题平均分40.9,比预期略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从题中也有问题存在。
1. 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理解概括能力差,如7、10、15、19等选择题学生得分低,以第7题为例,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市民阶层”的含义,导致偏差,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将材料与唐朝的时代背景进行对应,综合能力欠缺,导致错选。
2. 学生基础知识记忆、理解出现偏差,典型题目如22题,考察元朝在西域设置的机构,部分学生混淆西域与西藏,元朝与唐朝,导致误选,以及材料题26题第(2)问,大部分学生忽略了市舶司这一知识点,以及大量材料题中出现的错别字导致失分。
3. 审题不仔细,不认真读题,没有联系材料,如25题第(3)题,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忽略关键词“唐朝”,误认为是宋朝的陈桥兵变,因此整道题理解错误。
4. 答题不规范,七年级学生因未受过系统的答题训练,虽大部分同学能够按要求答题,但仍有部分学生未分店、未按照分值答题,答题要点太简单。
5. 部分同学答题时间安排不合理,选择题做完后走神,大题未能答完,或做题速度太快,但未能合理安排时间检查。
三、改进措施
1、在教学中要狠抓未达标学生的基础知识,尤其对于年代顺序与事件混乱的学生,督促其根据笔记进行梳理,养成整理归纳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尤其是提取关键词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通过更多的史料阅读和分析练习,让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解读。
3、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如审题意识、看分值答题、错别字、读材料、把握关键词,答题要求,如写提示语、分点,以及对时间的把握,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量避免因考试粗心大意或安排不当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