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与培养(转载)

[日期:2024-05-20]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家国情怀教育是用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教育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作用和认识人生的意义。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关注自己的灵魂,形成自己坚定的信仰,具有健全的人文精神,养成自己的关爱情怀,学会过文明生活。诸多研究成果表明家国情怀教育无论对个体、国家乃至民族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应挖掘家国情怀素材,充分发挥素材的典型性和深刻性;转变教学手段,创设自由平等的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从中体会家国情怀。

一、挖掘教材 凸显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是家国情怀生成的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是落实家国情怀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铭记在教学内容中展现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能够实现这个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从历史教材中概 括出关于家国情怀的相关知识。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指引,让学生能够从思想上与感情上都体会到家国情怀。只有从教材出发, 才能在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材也 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就拿九年级上册《古代埃及》的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讲述各种代表古代埃及文明的内容,例如狮身人面像、金字 塔还有法老制度等,这些内容都是在讲述古代埃及时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在开展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不能够仅仅只是讲述与埃及相关的知识,教师应该从埃及延伸到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告诉学生我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留下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我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下来的代表事物。学生就能讲出圆明园、兵马俑、万里长城等内容。教师要告诉学生他们提出的这些事物都是我国特别繁荣的 朝代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通过这样的联系与思考,学生能够产生对我国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与瑰宝的自豪感,自然而然地在教学中渗透了家国教育。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教学,利用学生对祖国的深情挚爱点亮历史课堂,积聚正能量的火花,使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学生心底悄然驻足。

二、中外对比 渗透家国情怀

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永远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历史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时候不能够局限于本国历史的教学,也不应该过度局限于过去的历史,要放眼当下,了解世界。家国情怀就是培养学生的中国立场、世界眼光。在世界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大有可为的,只要我们报以开阔的胸襟,在理解、包容和借鉴中国与世界的对话,通过中外对比、理性思辨,从中提炼养分、摄取精华,用世界的眼光熔铸‘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格局下的家国情怀。例如,在世界史“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先激情导入,通过比较中日两国在19世纪的遭遇得出:中日两国“同是天涯沦落人”,都曾经是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但到了19世纪末期,这两个国家“相逢之时已经不再相识”。我将整个教学内容精心整合为三个篇章:一、探源日本、追根究底;二、变法图强、弃旧图新;三、放眼世界、家国情怀。从日本幕府统治讲起,到倒幕运动、再到明治维新,历经大刀阔斧的改革后的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展道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成为各阶级各阶层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康有为、谭嗣同等为首的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从国家制度层面思考图强救亡的途径与方法,这是发奋向上、激流勇进的家国情怀,拯救民族危难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体现,对民众进行了较好的家国意识启蒙。最后联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坚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

三、诗歌促情 领悟家国情怀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为诗歌代表了中国文学语言美的极致,更代表了祖国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流传下来的诗歌,已经充分被历史检验,证明了价值,能够作为历史的佐证。有些人用诗歌来记录历史;有些人用诗歌来推动历史。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诗歌,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尊重和热爱的情感。通过诗歌的熏陶,提高他们对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的辨别与判断能力,逐渐树立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养成健全的人格,增强意志品质。诗歌中体现的美感和精神气节,又符合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

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诵读中窥探历史的侧影,感受历史的气脉,传承历史人物的民族精神。林则徐虎门销烟抗击外来侵略,在中国近代救亡图存之路上成为看世界的第一人,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果断避趋之”,爱国之情愫、报国之志向跃然于纸上。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强烈的责任感激起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为抵抗外来侵略,为捍卫民族、国家利益而进行英勇不懈的斗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者的不屈不挠,不惜牺牲生命为国家谋发展,为百姓争前途。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首七律描绘了解放军渡过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气势磅礴,雄伟有力,同学们朗读起来依旧激动不已。这些诗歌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同学们理解什么是家仇国恨,什么是誓死报国。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爱国诗词在中学历史课堂闪耀光芒,培养了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无论他们将来身处何方,这种情怀宛若奔流不息的江河,流淌在每个中国人心间,滋润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四、挖掘家乡资源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充足的素材,为实际教学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家乡历史资源的价值在于,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仁者志士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生活,中国近代的血泪史也证明了如果国家软弱,遭遇外强入侵,那么人民群众的个人生活也不能得到保障。正所谓,国家没有了安全,个人的家庭也就失去了屏障,让学生认同家国情怀的合理性与重要性。乡土历史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对家乡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五、关注时事热点

目前,青少年里很多没有这种家国情怀,重点表现在一些青年学生,就知道追星八卦,不了解两院院士;手机游戏入迷,目标不明确;没有清晰的国家、民族概念,毫不关心国情、时政等。很难想象,一个认不清自己,对时政也不关心的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可以给国家奉献出什么成就。因此,任何一个青年学生,都应该志存高远,踏踏实实,跟随现代脚步,对社会热点了解,进而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使学生的关注点带到正常轨道上来,把历史学科教学和班级特色环节联合在一起。任职班主任阶段,设立“博古通今”环节,在每天放学班级进行总结时,和学生畅谈“历史上的今天”相关历史事件和“今日关注”的社会热点。比如2019年一直关注的“中美贸易战”、屠呦呦获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等,国际上的大事件。老师展开解读,指引学生进行辩证分析和思考,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让学生可以明白过去,掌握今天,指引明天。利用“博古通今”节目,使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和社会的走向,感觉到时代和历史的魅力;利用正向指引迸发出来。自此,课堂与社会不会分开对待,历史与实际渐渐的联系起来,学生也需要擦亮眼睛世界,用包容、理解、开放、借鉴的角度和世界对话,开始生恨出家国意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符合当前社会的教育需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学生的必然要求,老师应当予以重视,立足现状,探索创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多措并举,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让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