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转载)
[日期:2024-05-20] |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河北枣强中学 齐慧君
摘要:历史教学现状主要是:(1)以追求升学率、及格率和优秀率为最终目的,历史课与现实脱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追求高的分数。(2)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有中学课程都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任务,但从学科的意义来说,历史学科是人文科学的核心,历史学科是所有学科的母科,从学科特性上说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植入“家国情怀”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关键词:家国情怀 高中 渗透
一、核心概念界定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必然需求。在新高考改革下,我校不断尝试不同的组合,2018届实行史政地、史化生、史政生三个组合,2019届实行了史政地和史政生两种组合,2020年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行史政地组合。在这种新型模式下历史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课教育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而培育学生理性设计自己未来的能力,为社会输送有责任感、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家国情怀是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之一,它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的话语形式。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家国情怀的内涵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2)家国情怀有利于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爱家庭、爱家乡和爱祖国,是前后衔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的递进关系。家国情怀蕴含了一种共同体意识,使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融合在一起,既达到一种平衡,又服从于共同体利益。家乡的山川河流、衣食住行、风土人情,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加深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而有利于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家国情怀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兼济天下”的大同目标,是家国情怀的最终理想。家国情怀,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进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家国情怀承载了一种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它激励着青少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二、研究的创新点
我校在推行3+3课堂模式的引领下,在导学环节,基于学生的经验设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目标驱动,使其经验能够得到发生与发展。在教学环节,巧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家国情怀的氛围,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什么是“家国情怀”,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道德情感认知创设一系列问题情景,注重贴近学生生活经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内心体验,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通过师生对话引领,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发生内化,从而自觉地接受道理。
学校校本教材采用跟踪调查及问卷的方式,探索新课标下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的知识体系,将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适合于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加强对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领,进一步回归高中历史课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
从2021年开始,河北高考实行“3+1+2”模式,在新高考模式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我校教师参考借鉴其他地区和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大胆改革,敢于采用不同的教学途径,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每一节历史教学课程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等爱国主义教育,寻找更契合的关键处,在教学过程中从影视资料、课堂资料收集等方面训练学生资料分析能力、说服能力、演讲能力……用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关注了社会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研究工作实施
为了真正的“落地”,我们针对高一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个人状况和心理状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课教育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而培育学生理性设计自己未来的能力,为社会输送有责任感、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1)强化育人功能,变“历史教学”为“历史教育”
历史学科的价值不只是传授历史知识,更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变“历史教学”为“历史教育”有利于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由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学科育人的转变。开展了爱国主义主题班会、读书分享、开展《一个人物·一个传奇》演讲比赛、爱我中华汉服展示会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成为这门学科教学的重要使命。
(2)重视情境教育,在“神入”历史中渗透家国情怀
我们要重视设置历史情境,利用有情、有境、有趣的师生互动教育方式,让学生“神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架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感受历史的脉搏,在情境中激活隐性教育价值,实施家国情怀教育。
在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时,通过漫画形式打破课本顺序,按通史形式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教材回顾,深化知识,创设问题探究,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对唐朝繁荣经济的感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隋唐气韵”的风范,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家国情怀。通过对古代商业的深入理解,页树立为中国繁荣努力的决心。《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这节课,设置情景剧,使学生在特定时空环境下,认识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联系当前的疫情,让学生更能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增强道路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以历史校本课程为途径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也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开发和实施旨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校本课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明确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与开发方向(2)解决好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
(3)解决好课程评价的问题
3、以历史类主题实践活动为方式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也就是采取什么样教学方式的问题。历史类主题实践活动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其中以活动型、体验型、探究型三种最为普遍。以感悟家国情怀为主旨的新颖、灵活、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弥补历史课堂教学的局限。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时,应选好实践活动主题,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还应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力求活动形式新颖。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寒假组织开展以“乡愁”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贴春联、看年戏、猜灯谜、唱民谣、吃年饭、拜大年”等活动,参与家乡的民俗体验,感悟家乡的年味,让更多的“年”文化得到传承。这类主题实践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
历史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促成的,需要老师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民族自信,提高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培养任重道远,需要学校定期举办一定的活动,循序渐进地加强培养。家国情怀是个长久持续的工作,应该是个终身事业,必须由“引导”转化成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蔡妙甜《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学习周报·教与学》2019年第2期
[2]刘吉美《历史课堂中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新课堂·中学》2019年第03期
[3]张斌,段周燕《家国情怀的当代培育》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5.3.
[4]周刘波.扎根乡土的传统文化课程— 巴蜀中学《巴 渝文化探究》例谈[J] . 人民教育,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