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时空观念的丰富阐释(转载)

[日期:2024-05-20]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对历史时空观念的丰富阐释

——《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阅后感

浙江省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  卢晓华

摘要:空间关系被铁路火车的速度所改变并不只是一个缩小空间的过程,更是一个二元的过程:空间既缩小了,也扩大了。这一过程的辩证法指出,空间的缩小(其实是运输时间的缩短),通过把新的区域合并到运输网中,实现了运输空间的扩展。在《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一书中对时空关系的辩证思考是建立在详实的史料基础上的,这为中学历史教师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与素材。

关键词:时空观念  铁道  历史解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从字面上理解,时空观念似乎并不难把握。高中历史大量测试也只是要求学生再现历史时间和在地图上落实历史地名。但时空观念所包含的内容其实非常丰富,一是因为它历来是哲学、物理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二是因为历史学的所有内容都跟时空相关;三是因为进入到19世纪尤其是21世纪以后,人类对时空的控制把握能力得到迅猛提高,甚至影响到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也导致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变化。那么如何才能完整地把握时空观念素养的内涵?《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以下简称《铁道之旅》)一书展示了人类对于距离、时间、速度感受如何被铁道旅行所改变,以及铁路与工业革命、城市发展的关系,从中可以找到很多资料帮助学生多维度理解时空观念。

  1. 经济维度下的时空观念

    马克思说:“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用时间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而铁路满足了资本的内在需求。《铁道之旅》对此有更具体的解读,例如:

    19世纪早期的铁路旅行造成的效应之一,是“时间与空间的湮灭”。这个概念是基于新的运输方式所能达到的速度。某一空间距离,以往需要一段固定的旅行时间才能走完,突然之间,就只需要这段时间的一部分便可以走完了;换句话说,在相同的时间里,一个人能走的空间距离比原来多了好几倍。用交通经济学的术语说,这意味着空间的收缩,正如拉德纳在其《铁道经济》中所说:“距离的实际消失,与个体移动的速度正好成比例。”

    在英格兰,早期铁道的平均旅速是每小时20—30英里,接近以前公共马车能达到速度的三倍。这样一来,任何一段距离只需要常用时间的三分之一就能走完:距离就好像缩短成了以前长度的三分之一。

    法国的城镇会被纳入巴黎的街道这种观念,证明空间关系被铁路火车的速度所改变并不只是一个缩小空间的过程,更是一个二元的过程:空间既缩小了,也扩大了。这一过程的辩证法指出,空间的缩小(其实是运输时间的缩短),通过把新的区域合并到运输网中来,实现了运输空间的扩展。就像《季评》中所描述的那样,国家收缩成一座大都市,反过来也就是都市的扩展:通过建立运输线路,通往更遥远的地区,大都市就能把整个国家都合并进去。这样一来,郊区的时代,以前被农村包围的城市现在向着周围的农村变形繁殖的时代,由铁路所开启。

    那么这种交通领域变化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发动学生讨论显然能催生出更多的思想硕果。这些思想硕果包括:在现代交通出现后,生产和消费不再是区域性的;有赖于城际交通体系的长足发展的百货公司这一新式的零售推销方式开始出现;人口、商品、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的流动加快;城市改造要适应新的交通流量等等。可见,对时空关系的探讨无形中促进了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城市化进程、现代交通运输等多个教学内容的整合融通,学生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

  2. 文化维度下的时空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所说的空间通常就是指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有的是自然形成的,如大江大河;有的是人工建造的,如城市。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工的,因为与人类的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所以也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因此,物质空间与文化空间有时是浑然一体的,在教学时不能割裂。《铁道之旅》有不少篇幅体现了对铁道文化空间的关注,例如:

    欧洲人对于机械化、工业化最初的感受主要是破坏性的,它们取代了高度发达的匠人文化与同样高度发达的旅行文化;而美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在19世纪初,蒸汽动力首次被引进时,美国并没有发达的匠人文化和旅行文化。美国的状况,一方面是大片未利用而实际上毫无价值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劳动力的长期短缺。各种形式的机械化都不会造成失业,因此在人们的体验中,机械化便是创造性的。……既然美国的历史从工业革命才真正开始,那么工业革命就是美国的国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远比在欧洲要高。

    可以把美式车厢形容成最简单、最廉价的旅客车厢:开放的车厢,没有等级差异,对于一个民主先锋的社会而言,无论从经济上、政治上、心理上还是文化上,都是适合的“旅行集装箱”,而与此相反,包厢车厢则展现了盛行于欧洲的社会状况。

    舍瓦利耶有这样一段话,似乎证明了为什么美国人以包厢式移动的状态旅行:美国人总是兴致勃勃要移动,他刚一到达,就又准备着登上下一辆开来的火车,开始旅行。他被一种移动的激情所吞噬,不能老老实实在一个地方待着;他必须要来来去去,必须要伸展四肢,让肌肉一直处于运动状态。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述材料,从文化角度解释英美两国对待工业革命的态度为何不同?这样的设问让学生认识到对物质空间的认识不能“见山是山”,还要理解其中折射出的符号象征和精神内涵,也就是文化空间的意味。文化以其特有的惯性对于新事物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联想到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如此艰难,文化包袱太重显然是重要原因;而位于新大陆的美国能后来者居上超越旧大陆的大英帝国则离不开崇尚民主、自由、平等、创新的文化空间这一条件。所以说,时空观念是历史、民族和文化的产物,不同民族、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时空观念。

  3. 政治维度下的时空观念

    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指出:“空间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性的。”“(空间)它本身也是根据‘生产者’的意见和利益而被生产出来的”,因此“要注意在空间的战略中权力关系的重要性和利害。”这些观点强调了空间与政治的联系。在《铁道之旅》一书中圣西门派的信徒们似乎也看到了空间的政治意义,对他们而言,铁路是服务于人类的解放事业的:

    火车和蒸汽船上的共同旅行,以及工人们大量聚集在工厂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激发了平等与自由的感受与习惯。让所有社会阶级一起旅行……铁路极大地推进了真正友爱的社会关系的支配,并且比起民主的民权保卫者最尊贵的训诫,更有助益于平等的感受。这样一来,为每一个人缩短不同地方分隔开的距离,也就等同于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批驳上述观点,进而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有新的了解。显然,圣西门派信徒们的观点过于乐观。基于财富的不平等,铁路不同车厢的装饰、服务、票价也是不一样。因此,不同阶级的成员都在同一辆火车上,由同样的力量推动,这一事实并没有带给他们社会平等。铁路更是让资产阶级掌控了世界市场,正如马克思所言:“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铁路主要保障的依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果再联系殖民地与宗主国、富人区与贫民窟、都市与农村、车间与老板办公室等空间的权力差异,学生就更能感受到空间是被人为设计的,是历史的产物。空间的生产是为了谁?通过谁?为了谁的利益?这样的探讨更有意义。

  4. 人的维度下的时空观念

    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决定了其所拥有的时间和空间观念都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社会所形成的时空观念对每一个都是影响巨大的。比如,为什么英国人要使用蒸汽机车取代马车?《铁道之旅》指出:

    1815年开始,在整个英格兰,煤炭都要比食物来得便宜了,也正是在那一年,当时被农业利益把持的议会通过了一项《谷物法》,规定对进口谷物课征重税,致使谷物价格上涨。人为造成的高价谷物促进了机械力量取代马力。1834年,当蒸汽动力已经被普遍采用的时候,托马斯·格雷厄姆这样描述英国工业资本家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不列颠的土地资本家们……通过对谷物和食品征税,造成不管是人力还是马力的价格都翻了不止一番。为了规避这些税负,这些年来,不列颠富有的资本家们一直把他们的资本用于推动发明,有了这些发明,他们就无需使用被课征重税的畜力;而他们的努力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可见,面对历史条件的时空变化,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被激发。文明史某种程度上是人类不断寻求、制造廉价而高效动力的故事。在工业革命中,科学家和政客与资本家们携起手来,推动机车成为“进步”的引擎,作为对一种即将来临之乌托邦的许诺。

    《铁道之旅》还描述了铁路对于人的行为方式的规训作用,例如:

    这样一个系统,使得机车司机不再需要承担其余义务,不需要再用他个人的力量来感知他和火车周围的状况并做出判断:他所要做的,就只是按照那个由远方的电报中心发来的信号行动。电信号确定了他的真正状态,他就是一个产业工人,一个机器的操作者。在铁路之旅中,传统时间——空间关系的毁坏与现实的消融。旅客们发展出新式的习惯和新式的感知,新的体验内容能够在这些新的形式中自我扩展。“全景视野”就是其中的创新之一,还包括一种基于列车时刻表的、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普遍性新意识,以及在旅行时阅读这项全新的活动。  

    那么,如何总结现代交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笔者建议学生实地调查所在的城市交通建设情况,从时空角度说明交通进步对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时间和空间的社会性潜移默化地规范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感受到时空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以及时空观念“变化”的本质属性,从而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总之,对于历史教育而言,时空观念成为一种素养,意味着这种观念不但适用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也适用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通过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具备时空观念素养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不断变动世界的挑战,把握时代的浪潮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