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德育的“点”“线”“面”(转载)

[日期:2024-03-11]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双减”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德育的“点”“线”“面”

靖边县第六中学     曹光智  

 [摘  要] 德育是时代永恒的话题,是课堂教学不变的主旋律!但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实际教育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参考,只有学会自己探索总结,结合学科的特点优化组合,为德育发挥实际作用提供平台,也为施教者展示风采搭建舞台。根据多年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反思,总结出一套中学历史德育教育的可行途径,即点线面式德育教育。

[关键词]  德育  教学  方法     线      

在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中,是一线教师长期一直思考的问题。无论对学生人生观、思想价值观的形成,还是在其个性品质养成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我总结出“点—线—面”式教学方法。

一、点

此点非指一处,也不是指一点点。它是教学中每一课,准确的说是每一个特定人物占据的一点,即每一章节凸显一个人物,升华其思想,渗透其时代背景,而他在这个环境的所为,表现出来的为民族、为国家、为集体的意志品德。将其思想、行动对当时的大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在教学中交给学生,从而感受这个人物的人格魅力,震撼学生的心灵,碰撞出爱的火花。由此引发学生内心的感知,进而激发他们潜在的爱国思想,就会在生活中付之行动,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讲到《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时,可以把林则徐作为一点。让这一点光发足,照亮你的课堂。我在课上通过对林则徐一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驱之”展开,从其言观其行,大丈夫本色跃然生动起来,让学生畅谈林则徐的言和行,以及赋予他怎样的情感?若当时你为林手下的兵将,你会有何想法?由此走进历史,亲自体会这一情感。当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时,猛然间一个设问:和平年代我们该怎样发扬这种精神?具体该怎么做?时空的距离迅速拉近,学生就会在这一特定人物身上发现许多闪光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将爱国、爱民族理解透彻,总比高谈阔论收获要好的多。

“点”式教育固然可以省去许多人物交叉出错的不便,起到各个击破,逐一化解。如果一味“点”式教育未免孤立了历史,无形中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那么,为了避免这种弊端,可采用“线”式教育,德育教育的脉络会更加清晰。

二、线

这里的线有两条:水平直线,垂直竖线。学过立体几何的人都知道,在空间亦交叉又分离。也就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常讲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德育并非只孤立地存在一个或几个朝代,每一历史时期它都贯穿于其中,形成历史长河中的一条德育之脉。自古到今,那些为民族振兴付出努力的人,甚至包括生命,会久久在人们心中永存,可以说他们对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让我们肃然起敬。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此谓一线;另一方面,在每一朝代中,又有着 许多人物为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同样构成另一线。前者称之为横向德育比较,后者称之为纵向德育比较。

 

(1) 横向德育比较

当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完成了一个大跨度的历史时期时,如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从中拉出一条线来,一条德育的主线,那些特定历史人物又是前面讲的每一点。这就如数轴,每一个人物则成了轴上的点,点与点的距离则是历史朝代的更迭留下的轨迹。数轴写满了德育的字行,点则构成了大写的人。当一条清晰的数轴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那么直观具体,点点浮现眼前,虽静尤动,动静结合,既省去了许多空洞的说教,节省了时间精力,又易于操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讲完中国近代史时,想对学生进行一次历史人物的专题讲座,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特意设下了这一条数轴:(如下图)

林则徐     洪秀全    左宗棠     邓世昌   谭嗣同    孙中山   李大钊

——•———•————•————•————•————•———•———>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图

虽然这条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数轴不是十分完美,但可以直观地将他们联在一起,让“近代”两字充满探索的精神,为了祖国的命运,不顾个人的安危,手虽不能相牵但心却相连,可谓同一片世界,同一个梦想。有的人成为开眼望世界的第一人,有的人忽视客观规律力求绝对平均;有的人收获失地;有的人愿做流血第一人;有的人愈挫愈勇;有的人高举民主和科学;有的人让中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方法手段虽不同,但“我为人人”的境界走向统一。学生看到这样的直观图,又岂止是看到每一个人,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背后却写着怎样“爱我中华”。同时激励学生不可碌碌无为,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留下一“点”?切不可留下污点。为国家贡献力量之时,不可看轻那么一点,它就如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如果单纯讲横向德育教育,往往会陷入断章取义,走入泛泛而谈。因此纵向德育教育也必不可少。

(2) 纵向德育比较

纵向德育教育可以选一个朝代或国家,或一个比较大的历史时期一个人物的前后表现。人非完人,我们学习的过程同样也是比较和继承的过程,等我们反思其行为的时候,无形之中也就借鉴了可取之处,避免犯同一错误。

讲到法国历史时,我选取了法国大革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拿坡仑这一人物定位。当雅各宾派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之时,人民还未能真正享受到大革命成果时,革命风云突起,跌至低谷。人们期待着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维护大革命成果,拿破仑应运而生,随之《民法典》、《商法典》问世,尽可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也顾及了法国人民的情感,可谓得人心。然后期不顾人民死活去征战,企图征服世界的野心让拿破仑迷失了自我,陶醉在自我英雄主义的单恋情节,又谓失人心。滑铁轳一战为自己敲响了丧钟。如此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德育教育中又岂能放过!早期为民可圈可点,后期不能说不爱国,但他忘记了爱国首先得爱民。人民允许不允许,接受不接受,否则你的爱带来的只有伤害,从而在学生朦胧的哲学思维中烙上了“辨证”二字。历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不必深谈,只需一点,即刻“柳暗花明”。顺水推舟,启发学生,这样的人物你知道还有哪些吗?气氛马上活跃起来,答案众多。     

“点”“线”式教育已经拉开,接下来“面”式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三、面

“面”这一层面上进行德育教育,得有大刀阔斧的气魄,别畏手畏脚拘泥于某一阶段时期,某一朝代,小则一国构成一面;大到地球构成球面,这就是整和历史资源,化零为整,走向统一。又恰似影片中那种穿越时光隧道,古今人共座一堂,畅谈“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有如今互联网的强大攻势,网住历史长河中曾激起浪花的仁人志士。这张网就是一个面,一个共我们展开德育施教的一个舞台,每一个网点活生生地呈现出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任你手一挥,一个精彩世界随之而来。

 

 

 

 

 

 

 

如以中国和世界为面(如上图),学生看了虽有点眼花缭乱,但有了前面“点”“线”的铺垫,反而是错落有致。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强化。德育无国界,普天之下,人民都是一家,真正达到了“天下为公”的至高点。俗话说山高人为峰,历史再总么演绎,始终是人民创造着历史,真正是历史的主人。但不可否认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能动作用。撇开固有的风土人情,叶落归根的本土情结,世界其实是一家,不同肤色的人们共同推进我们人类共有美好品德的前进,为着我们大家园的明天发挥着光和热。人之初,性本善。经济全球化迫使我们更要携手共建“和谐社会”。印度洋海啸之后,世界人民伸出了友谊之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学生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世界意识怎会不提高?心灵深处狭隘的德育观受到冲击,眼界自然高人一等,完善的人格雏形初显成效,定能独挡一面。

“点”“线”“面”式德育教育应循序渐进,彼此不可孤立,它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的整体,教学中具体操作、运用还靠自己把握。总之,将德育进行到底,得有“事事洞明皆学问”的细心,又少不了“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的耐心;当然更多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心。长此下去,德育之花定会处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