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任务+问题+评价"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转载)

[日期:2023-09-19]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摘要: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新高考的实施对旧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对落实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作了铺垫。作为奋斗在一线的高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在提升自己素养的同时,不断探索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为此,我校历史教研组在对新版统编教材教学的基础上,为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贯穿历史课堂教学始终,逐步探索出"情境+任务+问题+评价"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一面指向学科思维方法和学科技能,一面又指向学科培养的终极目标。这里的目标已不单单是三维目标中的知识获得,更是通过教育逐步形成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较之三维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对所有高中历史教师来讲都面临着育人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思维、教学模式、评价模式、课程优化等方面的挑战。历史,到底要学什么?历史,到底要教什么?历史,到底要怎么教?这就需要我们全体高中一线历史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不断探索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真正有效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在对新版统编教材教学的基础上,为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贯穿历史课堂教学始终,我校历史教研组逐步探索出"情境+任务+问题+评价"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一、情境设置,营造教学氛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中,新情境可以有多种类型,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1]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在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借此来检测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一)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具有全面、系统、准确的特征。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已呈现出来的时间、图片和文字等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更加直观生动地历史场景中去,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水平。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第三个子目"红军长征"相关内容时,可以播放纪录片《红军长征》了解红军长征中发生的事件,让学生明白长征的不易;利用《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呈现红军行军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时间之长,路程之远;借助影片《半条被子》了解长征过程中发生在湖南汝城沙洲村的故事,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结合史事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史事是历史学科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也是学生考试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史事为基础,进行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更加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的起伏。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第二子目“孔子和老子”、第三子目“百家争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学派角色扮演,分享各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和著作。分享完毕后,教师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将诸子家的思想在PPT上呈现出来,再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百家争鸣的意义,并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及拓展,以此让学生加深印象,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突显师生地位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运用课堂任务,告诉学生课堂教学的下一步进程,同时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因此,老师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任务为主线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是重中之重,必须以任务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教师首先要考虑一节课的时间能够容纳多少的知识,其次需要分析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接受的任务的难易程度,既体现因材施教,又体现能力的拔高。再次,选取的任务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和时效性,能够满足本堂课的内容需要,又能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同时,在正常教学内容教授完的基础上进行任务的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汲取课外历史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应试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2课《水路交通的变迁》时,以交通的变迁为主线,引导学生从探路、寻路、论路三个方面来学习陆路、水路、海路、邮路的形成和发展、交通工具的变迁和交通变迁带来的影响。在学生们掌握了本课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各位学生课后通过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交通的变迁历程,分析其所带来的影响。

(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是教学任务的发布者,也是任务的推动者,掌握着一堂课的节奏。因此,教师要在明白自身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以及控制整堂课有序推进的能力,及时解决学生因任务而产生的不同意见和疑惑,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规范性的解答,从而保证整堂课按照预期目标完成。除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之外,也要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发布的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理解、思考、分析、比较、判断、归纳,达到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使学生从"定向的任务驱动学习"逐渐向"自由的任务驱动学习"转变。例如,教师在讲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2课《水路交通的变迁》第四个子目“交通与社会变迁”时,在PPT上呈现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概括:交通进步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有哪些?并完成表格。

 

三、问题导向,激发学生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亦即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课堂提问要使学生“通其义”“得其要”,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讲究课堂问题呈现的艺术。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堂课的好体现在师生互动上,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问题的过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生互动的前提就是学生对本科目是否感兴趣,这堂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下功夫,精选材料,设疑启思,引发求知。为此,教师可以选取紧扣本堂历史课内容的时事热点、纪录片片段、影片片段、歌曲、诗歌等素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呈现的历史信息,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之后,呈现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看学生能否根据已有的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深入学生中间,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进行个别辅导和点播。在学生自学基本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史料,供学生们参考、分析,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后,教师在学生问题的基础上筛选出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板书,作为下一步重点讨论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时,利用图文介绍港珠澳大桥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之后,问学生:20世纪各个国家又在交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中国又是如何紧跟世界潮流,在交通的哪些领域迎难赶上实现大幅跨越?让学生梳理教材,完成陆上交通和海上交通新变化的相关表格。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探索疑难问题

这一环节是在以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对板书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做到:第一,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可以轻松地充分地发表意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观点的争辩,坚持真理,不犯原则性的错误。第二,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身份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集团队力量、众人智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一些启发,培养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分层教学,关注那些参与度不够的学生,抛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给他,激发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产生学习兴趣。第四,教师要及时作出理答反馈。教师倾听学生的观点,弄清学生回答的要点,其次要求教师及时肯定和适当表扬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后利用学生的观点进行问题答案的总结归纳,激发他们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热情。

四、教学评价,提升师生素养

课堂教学评价是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也是整个教育评价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教师既可以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也可以借此寻找学生表现和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提供更加有建设性的学习建议。

(一)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

教师要以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基准,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制定一些符合历史课堂的评价标准,如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表现积极性、历史相关理论的运用、知识掌握程度等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以对自身设定一些评价标准,比如对整堂课的推进节奏、个人语言感染力、教学手段和方式、关注学生情况等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改进教学不足,提升个人专业能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注重评价主体进行多维度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评全面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改正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良表现。家长可以通过家校互动,综合老师的评价反馈以及学生在家表现形成评价手册,与老师共享,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教师可以综合利用课堂学习评价、实践活动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量化评价、质性评价等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境指导下的实践活动的能力,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价,在评价结果基础上,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情境+任务+问题+评价”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同时,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不仅对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和的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9.

[2]姚厚胜.情景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3]叶凤秀.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模式的“三部曲”[J].中学教学参考,2013(162):44.

[4]方华新.以问题为载体,建构“任务驱动学习”的历史课堂[J].聚焦课堂(素质教育大参考),2013(9A):41-43.

[5]左彩英.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10(11):38-39.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