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质量的几点思考
[日期:2023-09-19] |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口号喊得亮,还需实践来证明。我们这一代教师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传统教育给了我们很多成功的经验,教师本身就是传统教育的受益者;课改前,通过教师没日没夜的辛苦工作,运用“题海”战术,比分数、比上线率,很多教师成为学生、家长心目的“名师” ,很多人会成为传统教育的卫道者。但随着高考制度的变革,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逐渐成为高校选拔的重要参考因素,“唯分数论”时代即将结束。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要从教学的主体变为教学的主导,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作为全国综合实践学科委员会理事单位,自2009年起,我校大力推进综合实践课程,独辟蹊径,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板块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之路,成为西南地区综合实践之翘楚。在此大背景下,作为一名积极投身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线教师,经过不断观摩和学习, 对于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建立富于个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菜单
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本成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市面上存在的教材,所设计的活动大多停留在教低层次,操作性和探究性也不强。因此,需要教师认真领会《综合实践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和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教师个性,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菜单。课程菜单完全可以打破常规,充分体现地域特征、时代特征、个性特征。如网络游戏对部分家长来讲就如洪水猛兽一般,因为有许多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网络游戏现在已经是全球一大重要产业,据腾讯网统计,仅上海地区,2015年网络游戏的产值就达360亿元。网游、手游是很多学生兴趣点,一味打压必将适得其反,不如将其纳入课程范畴,让其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我校一名初二学生,从国家课程成绩和行为习惯来看是后进生和问题学生。如果参加高考,他很有可能是个“弃儿”,但这位“弃儿”的银行卡里已经靠自己能力存下了六位数的存款,苹果手机已经换了三部。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业绩”?靠的就是他在私下帮助一些游戏厂商修改程序而获得的佣金。我曾目睹这位学生与其他同学玩游戏时的状态,他是绝对的领导者和主持者,平时在教室里呼风唤雨的优秀分子一下变成了他的“下饭菜”,被打的落花流水,直呼救命!国家课程已难以为这样的“特殊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就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弥补,为“特殊学生”提供丰富个性化菜单。我们的课程菜单越丰富就能照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越能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二.正确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师生角色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教师必须正确定位自己的实践中角色。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改朝换代无不历经血雨腥风。教育改革亦是如此,将课程的主体地位“还位”与学生何其艰难!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打破传统教育格局,走出教室,走进家庭和社会,学生散了,管理难度增加了,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成熟的教法,需要教师自主开发新的课程,因此,许多教师一提到综合实践就头痛。传统的思维和教学方法曾让我在一次公开课上陷入被动,结合时节和学科特征,我为七年级学生设计了《我们的端午》这一课题,我首先围绕“中韩端午节申遗”这一热点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新闻视频资料,创设了一个引起学生强烈反响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粽子不做成圆形的?”,这一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哄笑,该问题出乎我意料之外,我顿时不知该作何回答,出于保护学生的心理,我对他进行了十分官方的表扬。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将课前设计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大家讨论,由于问题过深,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本应充满生机的活动课突然陷入沉寂,后来经过的调整,在不完美中结束,该环节成为本节课一大败笔。经过反思,还是自己的角色没有完全转变,没有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的姿态,忽略了学生的心理认知,知识准备不足带来的教学机智欠缺。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综合实践活探究性
通过观摩近几年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年会各省展示课,参观各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各地同仁对如何开展综合实践做出了大量具有开拓性的工作,综合实践之花在全国正逐步绽放。但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探究性不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尽成了“动手课”,往往是活动丰富多彩,而学生心智未能得到有效锻炼,实践活动在较低的层次开展,动手未能动脑,这与一般的社会劳动者区别甚微。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除了培养一般劳动者外,还应为国家输送有一定探究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综合实践活动应把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播下探究的种子。
一提到探究,很多人便联想到科学仪器、实验室,探究似乎探究是科学家的“专利”,其实不然。我校小组研究性课题《双流垃圾处理现状研究》为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做了有益的尝试。为了探究双流垃圾焚烧站废物颗粒是否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他们遇到了无法获取实验设备,无法得到相关人员支持的困难,研究工作一度陷入困境。但研究小组并不气馁,为了得到空气悬浮物的数据,他们想到了在玻片上贴双面胶的方法,定时定点采集,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又用手机解决了显微镜下,悬浮物不能成像的问题。另外,在我校《彭镇蔬菜基地种植探究》课题实践中,也涌现了一些有探究色彩的小课题,如在没有科学设备的前提下,怎样探究土壤干湿度?学生想到用保鲜袋和计量秤方法,定时称重,写下观察日志,得到水分流失数据。虽然这些研究手段看起来并不严谨,但是这种在困难面前敢于把现有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品质一旦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必将受益终生。
四.全员参与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课题探究
综合实践课是国家必修课,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要动起来,挣脱传统教育的束缚。但在实施过程中又面临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学校硬件设备相对滞后的问题。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教师,没有专门活动场所。双流作为西部教育强县(区),连一个专职教研员都没有,至今仍由物理教研员兼任,其他地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综合实践课题研究?
我想,首先必须改革对师生的评价机制。对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适当的奖励,提高待遇水平;对在综合实践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纳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各级学校录取的参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成立有一定综合实践课程素养的教师团队,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编写符合本地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室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2014年10月,我参观了辽宁省鞍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该中心政府先期投入三千万元,每年拨款200万作为设备维护更新之用,拥有良好的设备和专业的师资力量,为全市青少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参观者羡慕之余,纷纷感叹自己所在地区没有如此场所。目前,各地虽有青少年活动中心,但往往是以“棋棋书画”等艺术类培训为主,没有专业的教师团队和完善的硬件设施保证综合实践的开展。作为学校层面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除了师资保证和课程开发外,我认为在硬件设施上,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室。教室内可以进行信息查询、进行手工制作等各种活动,可以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相应的材料,专人管理,减少浪费,有效保证课题开展的持续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已成燎原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综合实践活动是课改的突破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我们只有抓住历史的机遇,才能课改的潮头独树一帜。
参考书目:
1. 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2. 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 吴志宏.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