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侯祠”研学例谈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日期:2023-09-19] |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以江湖之远 触庙堂之高”
——以“武侯祠”研学例谈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内容提要:如何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关键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命题。围绕课程目标,创新教学形式,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活动规划,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新的教学情境中促进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有效达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培养;发展关键能力;课程评价
如果我们把教学实践比作“三教九流”比武的“江湖”,那么学科素养培养的目标则是“庙堂之高”,“三教九流”最终都得服从于“庙堂之高”。
当下,信息化已使历史教学的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的形式多样,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的历史课堂已成为许多历史教师的职业追求。局限于课堂内的初中历史教学,往往呈现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形式单一的课堂形态。开发课堂外的综合实践特色课程,创设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不失为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有益尝试。
一.政策与理论依据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为历史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以历史学科为背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在此理念引领下,结合成都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笔者在七年级开发了“武侯祠研学”探究课题,该课题在成都市2019年综合实践活动教研会及教研员专题培训会上展示,课题创新了探究形式,学生体验深刻,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肯定。现将实施课题的经验总结成文,为初中历史教师开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提供参考。
二.当下研学活动之困境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以教基一〔2016〕8号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对“研学旅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做了方方面面的规避,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对“意见”执行却存在“异化”的趋势,违背了“意见”初衷。研学规模大,动辄人数上百,学生难以调控,导致管理难度大;研学基地多为旅游热门地,人流量大,研学的体验差,学生只能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走马观花”,导致研学成效低;研学方案粗放,重旅行轻研究,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只需通过网络查找、复制粘贴即可完成研学任务,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仅存于纸面之上。
三.对策:
(一)根据实际,制定培养目标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对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有所侧重,无须面面俱到。在设计武侯祠研学方案时,预设了以下素养、能力培养目标:
1.查阅武侯祠相关资料,了解三国历史,感知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增进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育养家国情怀;
2.设定活动角色,共同完成活动任务,培养责任担当和合作意识;
3.以“小导游”身份体验导游职业,锻炼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二).突破创新,促素养有效达成
研学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如何让学生在研学基地得到得到深度体验,我做了大胆的尝试。
第一,角色转换,学生由武侯祠的参观者变为讲述者。我让学生在武侯祠担任“小导游”,要求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面对形形色色的游客,讲述武侯祠文物(景点)的前世今生。角色的转变,调动了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为了完成活动任务,不在新的情境下“丢人现眼”,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全情投入,团结合作,认真查阅资料,甄选有效信息,加深了对家乡历史的认知。
第二,将探究活动前置,将研学基地作为学生阶段成果汇报的场所。导游是一个要求有深厚历史功底和良好表达能力的职业。七年级学生知识积累不足,身心尚未健全,要在成人的世界里充分地展示自我,导游词撰写、背诵、临场应变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三座大山”。
如何凿开大山,给学生减负,我引导学生“大事化小,小事做精”。将探究的着力点聚焦于武侯祠的一个景点,把大景点分解为小景点,降低导游词背诵的长度;另外,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分化事权,把一个人的工作分化为两个或者三个人共同完成,降低导游词背诵的难度。
第三,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学生家长正从事导游工作,我们邀请家长为“小导游”们做了导游技巧和礼仪培训,为课题的实施添砖加瓦。
第四,规范过程管理。利用我校承担的教育部“十三五”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成果,将探究分为“三阶段六课型”,每一阶段皆要求学生当面进行答辩陈述,并进行质性评价。“以过性评价为基本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当以活动过程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① 围绕活动目标,怎么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导游词的撰写与背诵,导游模拟训练等等,先后对学生进行了六次考核。教师及时提出建议,学生修正自己的探究思路,让本次研学活动在规范化中开展。
第五,推行“研、评”一致。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要在武侯祠研学之旅中培养家国情怀,科研精神,发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围绕课题目标,我制定了七年级学生能够阅读、理解的过程性评价表,并将评价表前置,让学生明白有活动就有评价。学生能通过这种评价,反思自身的活动过程,通过探究过程的前后对照,发现自己和小组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小组探究思路,回归课题探究的正轨。如刘备殿探究小组,在第一次阶段汇报时,资料严重欠缺,汇报敷衍了事,其工作被评为一星,导致该小组在班级总评中大幅落后,严重刺激了该小组的自尊心,该小组为了挽回尊严,不得不重新收集信息,重新汇报。该评价表被学生称为“悬在头上的利剑”,随时鞭策和鼓舞学生的探究行为。“将课程评价化为活动主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和评价主体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②
“我为武侯代言”课题任务完成情况及统计表(部分)
姓名 |
所领任务:资料收集、导游词写作、视频照片拍摄、PPT制作、中心发言、担任导游、收集游客反馈 |
任务完成情况 |
自我 评价 |
组内 评价 |
教师 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该表格旨在督促小组积极高效的完成活动任务,给予每个任务最高5星,最低1星的评价,最后以小组获得的星星总数给予奖励。(附评价标准)
这张表格上有每位学生的名字和他所承担的任务。“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要融合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称为学习活动过程的一部分或一项内容,渗透到活动的各个环节。”③我将三阶段任务进行进一步分解,变成学生能执行的动作,从撰写方案到查阅资料,从撰写导游词到导游培训,从阶段总到成果PPT,从成果小报到活动心得,每一个探究行为都有记载和评价,学生的活动得到了有效的监督。指导教师和组长都有权对组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分数从一星到五星。最后根据得星的多少获得一定的奖励。
四.研学实效和反思
“我为武侯代言”课题展示得到了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改革发展所副所长史玉的肯定,她认为该课题敢于创新,教师指导得力,学生得到锻炼。
活动后,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感悟:“有些事如果不得不做,与其敷衍而致一事无成,不如努力奋斗做到极致”,“如果没有地域的磨炼,何来天堂的馈赠!”没有深度的体验和磨砺,学生是难有这样感悟。
经过专家的指点和自我反思,本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深入学习并践行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我在分组的时候特别强调组员角色的划分和评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探究没有成为精英学生的独角戏。二、借鉴综合实践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研究成果。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必须以具体的学习行为为支撑,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通过学生看一看、听一听、写一写、做一做、说一说、画一画等行为,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达到知行合一。
以学情、校情为出发点,构建符合学生实际的研学课程评价体系,在研学中得到深度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发展关键能力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①陈树杰.《综合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②陈树杰.《综合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③高志文.《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