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商 兑(冯一下)

[日期:2021-09-26]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自媒体披露正在研制的新版《普通高中历
史课程标准》将按“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高中历
史课程目标体系的消息后,“历史学科核心素
养”便成为一个热词在历史教学界迅速流行起
来。对此问题的学术性讨论也随之展开,且持续
升温。权威专家和同行的阐释、辨析和说明给笔
者很多启发。与此同时,也造成一些困惑,带来
诸多不解。这里梳理出如下几点向大家请教。
学术界公认,“Key competencies”由国际经
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首先提出和使用。在国外,
一般将 competencies 理解或翻译为“能力”或“技
能”,将 Key competencies 理解或翻译为“核心能
力”或“核心技能”。而在我国大多将 competen
cies 译为“素养”,将“Key competencies”译为“核
心素养”。历史教学界接受了这种译法,并由此派
生出“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两
个重要概念。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说起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过是一个
名词(概念)而已,但它实际关系我国历史教学
改革的走向,一经写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
准》,其影响难以计量。笔者估计,一定会远远越
过 20 世纪 80 年代初“能力”对历史教学的影
响。可是,如果“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词的生成
与“Key competencies”的误译或不够准确的翻译
确实直接相关,岂不让我国历史教学界脸上无
光?丢面子是小事,如若干年后再来纠正误译的
负面影响,麻烦就大了。与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
静下心来,仔细斟酌、认真推敲 Key competencies
到底能不能、该不该译为“核心素养”呢?磨刀不
误砍柴工,现在多花点时间“磨刀”是值得的。
一旦 competencies 译为“素养”,Key compe
tencies 译为“核心素养”,并生成“历史学科素
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两个概念后,必定有
人会问:历史学科真的有“素养”和“核心素养”
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弄清“素养”的含义。
感谢陈志刚教授,他在《学科素养含义辨
析》一文中为我们列出了多种工具书对“素养”
一词的解释。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素养是
“平日的修养”;《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修习
涵养”;《中华同义词词典》认为,在强调修养水
平和状况时,“素养”和“素质”大多可以通用。他
还根据《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等书的解释,强
调指出:“素养现在多用于指人们通过经常的努
力学习、刻苦锻炼和自我修养所取得的各种收
获、成果或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笔者注意到,
上引各条,解释的实际上都是人的素养。近年,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素养,尤其是
核心素养。如 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
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一、Key competencies 应该译为
“核心素养”吗?
二、历史学科有“素养”
和“核心素养”吗?
专 题 讨 论
15
ChaoXing宣布,“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体系”。为此,教育部还委托专家进行重大课
题《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①综上
所述可知,素养(含核心素养)的主体是人。素养
是人的“专利”,只有人才有素养。这里所说的人
是广义的,包括个体和群体、未成年人和成年
人。在未成年人中,中小学生是很重要的一部
分。除人以外,还有什么事物有素养?笔者没有
找到答案。也许有人会问,某些动物,如“聪明”
的猿、“通人性”的马、狗等动物有“素养”吗?对
此笔者没有研究,暂且搁置一边吧。
学科者,学习或研究的科目也。作为学校的
一个学科或一门课程,历史学科有其属性、特
点、功能和目标,以及由人为其构建的内容体系
等,但它本身没有生命(狭义),没有感觉和思
维,不能“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和自我修养”,因
而也就没有“素养”和“核心素养”可言。从汉语
词语的角度看,“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核
心素养”的生成有杜撰之嫌。
形式逻辑根据内涵和外延两个要素,将概
念分为真实概念(亦称实概念)和虚假概念(亦
称虚概念)两大类。②既有内涵又有外延的概念
是真实概念(实概念),如“学生”“中学”“历史学
科”“历史教学”等。只有内涵,没有外延(亦即世
界上不存在与之对应的客观事物) 的概念是虚
假概念(虚概念),如“上帝”“天堂”“灵魂”等。那
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属于一类概念呢?上文
已说,历史学科本身没有“核心素养”可言,世界
上不存在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对应
的客观事物,所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没有
外延的虚假概念(虚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人的思维活动中,
虚假概念也有使用价值。但是,如果将“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这一先天不足的虚假概念作为中学历
史课程标准乃至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具有全局
影响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词,显然是不恰当的。
虚假概念也可以下定义,如人们就给“上
帝”“天堂”“灵魂”等虚假概念下了各式各样的
定义。但真实的科学定义要求遵守逻辑规则,做
到内涵与外延的统一,因虚假概念没有外延,界
定起来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
近来,历史老师们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这一概念下了一些大同小异的定义,下面摘录
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
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
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③推敲起来,此
定义问题不少,突出的两点是,第一,形式逻辑
要求真实定义“必须揭示事物的属加种差”。④但
上引定义中,我们既未见到“历史学科核心素
养”的“属”,也未见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同
种事物的“种差”。第二,形式逻辑要求定义项的
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要完全相同,
⑤而在上引
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定义
项讲的却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其内容要
点等,二者外延明显不同。
要为没有外延的虚假概念“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下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难度太大,而要让
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和中学生理解“历史学科核
心素养”的含义则更难。面向大众(尤其是中小
学生)的理论以简洁明了为好,否则无法落地。
历史学科本身没有“素养”和“核心素养”,
① 黄牧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 年第 6 期。
② 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23~24 页;《形式逻辑基础》编写组编:《形式逻辑基础》,贵阳:贵州人
民出版社,1984 年,第 11~12 页。
③ 张胜平:《基于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历史教学问题》2016 年第 2 期。
④⑤ 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第 47、57 页。
四、如何给“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下定义?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是怎样一个概念?
五、当下我们应着重研究什么?
专 题 讨 论
16
ChaoXing但是,历史学科却具有培养和提升历史学习者
素养(包括核心素养)的功能。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不必在研究历史学科本身的“素养”和“核
心素养”上再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了。当下,应
集中力量研究历史学科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培养
和提升学生素养(首先是核心素养)作出贡献。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深入研究历史学科
(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确定核心目标。在这
一点上“三维目标”存在明显的不足,让广大教
师十分纠结,严重制约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应尽
快弥补。
近来在讨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一些论
者实际上已涉及历史学科 (课程) 核心目标问
题。如何成刚认为:“唯物史观”理应成为学生
经过中学六年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的一种核
心理论素养”。①夏辉辉及其团队认为,“历史价
值观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是皇冠上的明
珠”。②根据自己以往的研究心得,参考同行的研
究成果,笔者认为中学历史学科(课程)的核心
目标应是引导中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核心目标,其理由是,第一,
这个核心目标学科特色鲜明,能区别于其他任
何学科的核心目标,体现出在培养和提升中学
生的核心素养上,历史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能
替代的地位和价值。第二,这个核心目标内容丰
富,展开以后可以形成二级目标群,构建起历史
学科目标体系。因为,正确的历史观是科学完整
的历史观,是真理论历史观、价值论历史观、审
美论历史观的综合与统一。第三,这个核心目标
与中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人文素养)有对应关
系,其达成的过程就是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
过程。第四,学科核心目标宜少不宜多,宜精不
宜泛(烂)。多核心即无核心,能归结为一个最
好。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故笔者提出了中学历
史学科(课程)应以学生正确历史观的逐步形成
为核心目标的看法。
希望通过生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新
概念形成一种全新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从
而推进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良苦用心
可以理解。如此一来,“历史学科核心养修”这个
概念就成了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
了。但这是什么样的“牛鼻子”?是真的还是虚
的?这就不可不认真识察了。本文着重从词语翻
译和形式逻辑的角度识察之。一己管见,不当之
处,请同行指正。
【作者简介】冯一下,成都大学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