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配边疆和坐牢相比 古人为何把犯人发配边疆(来源于学科网)

[日期:2021-04-19]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发配边疆

不说先秦时期,秦朝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建筑秦长城,城墙等大工程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徭役罪犯,累死,不堪重负的人数不胜数。

在各地起兵反抗之时,秦朝最后一员名将章邯带着他手下数十万徭役,转瞬之间成为一支军队,就是这支由劳力,罪犯,徭役组成的一支军队几乎战无不胜。

不得不说,直到现今,很多制度,思想都是秦朝传承下来的,它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也是一个划时代无可比拟的王朝。

像明朝宣宗,平定叛乱后,为除去后患便:

“谪戍卫所,全家充军,在卫落户。”

罪犯的价值

无论这个人是什么身份,人都是创造财富价值的主体,近代工业化让人们渐渐让双手解放,但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最需要的就是劳动力,而统治者需要做的,既要让罪犯受到惩罚来稳定社会,还要让这个人发挥他剩余最大的价值。

其实这个套路不仅仅可以放在罪犯身上,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如此,在社会上努力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你就可以走得更远,爬得更高,甚至当你的价值快要达到别人无法替代时,恭喜你,你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英雄”。

自古以来,“利益”二字便是人际交往,经世处事的核心,怎样从人身上,或者说从别人身上获取最大的利益是绝大部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让我们来对比一下犯人犯了罪,把他直接关进监狱和流放发配这两者分别有什么利弊。

如果小王犯了罪

假设,小王偷了地主家的大量财物,朝廷判他去坐牢十年,既然判了只坐十年牢,那不能让人死了吧,人死在牢里,这个家人还有民众的舆论压力是很大的,所以牢房就得负责小王的饭食,不说吃得多好,不说一日三餐餐餐齐,最起码不能饿死,吃“皇粮”吃十年,来一个两个罪犯国家还负担得起,这人口基数这么大,总得出堆幺蛾子,这罪犯多了,支出就多了,亲人再时不时来牢里送点亲切关爱,万一给衙役关爱好了,这小王说不定还能早早出狱享受幸福生活。

除了负责罪犯的饭食,还得负责罪犯的安全,死在牢里,主要责任人还是得当地官方机构出面,可以说,坐牢房除了让罪犯失去大部分自由,受到限制,给他点心理方面的这些惩罚,社会稍稍安定了几分,其他没点儿要紧的用处。

再看另一种方式,把小王流放到荒地边疆。

古代的宗族血缘纽带极为复杂,把小王流放到很远的荒地,几乎可以斩断他与本地的关系网和社会资源,亲人求情,那只能说,人在外地,回不来。

荒地之所以叫荒地,那就是人少,还没开发,没有战争的时候,小王去了可以增加荒地的人口,开垦荒地,自给自足,为国家创造土地和粮食财富,还可以帮助国家加强边境防御,建个长城,巩固巩固城墙,再有余力就去挖个运河,积极参与到历史进步的脚步中来。

有战争的时候肯定不少,今天这个蛮夷来抢点儿粮草,明天带着小兵来试探着占点小王刚弄好的耕地,长官一号令,小王立马扛起锄头,上战场御敌,有条件的披个马甲,没条件的以纯肉身之躯抵挡,活着吧,生活并不幸福,一把辛酸一把泪,死了也是为国家捐躯,具有奉献精神,可以说是完美地惩罚了罪犯,还完美地发挥了他的剩余价值,人尽其用。

坐牢和发配边疆两者相比,对朝廷来说,自然是后者更符合统治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