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高中中国古代史教科书设问赏析

[日期:2018-09-21]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台湾也不例外出现了改革浪潮。台湾现行的《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总纲》规定了高中教育要使学生达到的目标之一是:充实人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恢弘气度。仅历史这一门学科,海峡两岸都推出了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这些新教科书都配有大量精美的彩印历史图片,使枯燥的历史教科书变得形象而生动起来,能够充分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海峡两岸的教科书都设计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下面我们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所编著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和2003年台湾康熙图书网路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康熙版”)为例,以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观点、选用史实等都最为相近的中国古代史部分,考查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的“问题”设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其他部分(包括选修)的内容,由于差距较大,暂不列入考查的范围。

“人教版”的必修部分采取专题史体例。中国古代史内容以三大类别分列在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三当中。其“必修Ⅰ”第一单元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含了四课的内容,分别是“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必修Ⅱ”第一单元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包含了四课的内容,分别是“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必修Ⅲ”第一单元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包含了四课的内容,分别是“‘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康熙版”的必修部分采取编年体例,其古代中国史的内容分见于其书上、下册的诸多章节之中。为了简略,这里不再一一罗列其书目录。

祖国大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对历史的学习要“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两部教科书的编写者为了达到开启学生思维大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都设计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形式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多为开放型的问题,答案不局限于教科书内容,便于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有利于发展学生分析、评价、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两部教科书的编写者力图在虚拟的历史环境中模拟古人的活动,使历史由枯燥无味变得形象生动。两部教科书都为此设计了一些有趣味的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康熙版”教科书在“夏代──中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一节中讲述了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朝的内容,教科书设计的活动是:请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表演一下尧时的部落会议和禹时的“涂山之会”,体验一下,从部落到国家的不同气氛。这一活动首先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表演”两个不同时期的会议,进而提出要求学生“体验”从部落到国家的不同气氛。“表演”类活动,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且由于学生对部落联盟的民主推选首领的禅让制和王权的感悟不同,他们由“体验”历史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差异。这种开放型的设问,至少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又如“皇帝制度的成立”一节讲述的是中国传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皇帝制度的演变史。教科书内容分为“皇帝制度的出现”、“皇权的运作”、“皇权的继承与旁落”、“皇帝制度的发展、结束及其余波”四个子目,讲述了从秦朝建立皇帝制度到清末皇帝退位,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失败与皇帝制度有关的历史。其教科书设计的问题是:你看过皇宫或皇帝的龙袍、诏书吗?请模拟一段古代皇帝上朝的情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同时,思考所学的历史知识。

类似的设问还有:

1.翻阅一下《史记》,查一下该书共分几种体例?司马迁把黄帝写在那一篇?如果你想写一本中国历史,你准备从何时开始写起?

2.你是否知道商代的铸铜工艺制造的过程?参观故宫博物院或历史博物馆或参考相关著作,试指出商代各类青铜器的器物名称及用途。

3.请模拟表演一段春秋战国时代一般人民的生活情形,如种田、买菜。

4.你有照顾宠物或豢养家畜的经验吗?照顾动物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5.试述实行“九品官人法”的时代背景,并说明此制度有何弊端?如果你是陈群,你会制订什么样的登进人才办法,以因应汉末三国的新局势?

6.请搜集若干台湾本土知名厂商的商标,并体会该公司如何透过这些商标,加强顾客对其商品的信心,同时也请你动手为某类商品设计一份富有创意的商标。

7.你看过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吗?请你从其中寻找一些明代商人生活的片段。

8.请同学搜集与长城、塞外等主题有关的诗句,并体会当时中国士兵驻守边疆的心情。

教科书所设计的这些问题成为“康熙版”教科书的一大亮点。

“人教版”教科书在“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节以“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宋元商业的繁荣”到“明清的徽商与晋商”三个标题,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商业历史。编写者在“探究活动”中设计的活动是:“货币的变化,与商业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货币,能了解到商业的许多问题。如有兴趣,可作一个中国古代货币的模拟收藏。”学生要达到“模拟收藏”的目的,一可通过搜集历史照片,二可通过网络,三可通过相关著述,四可到博物馆等参观。在收藏古代货币的活动中,学生增加了大量感性知识,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

又如教科书的编写者在“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课后设计的“探究活动”是:参考目前出版的有关百家姓系列丛书、家谱、各地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试写一篇小论文,阐明你的观点。

这样的问题设计,让过去了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在过程中获得收获,在过程中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两部教科书的编写者都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历史资料,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运用能力。

“人教版”教科书的编写者注重以材料为载体来设计问题。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课后的“阅读与思考”题是:

下面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

《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指周文王之父)之兄也。”

《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燕召公世家》:“召(Shào)公奭(shì)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子于北燕。”

《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须(Zhuānxū)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

请分析,上面西周的封侯共有几类,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同时思考,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又如在“学思之窗”栏目中设计有: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

阅后能否用白话文叙述这个故事,再思考一下,楚庄王问鼎的用意何在?

类似的问题,“人教版”教科书在“必修”部分共设计了23道练习题,基本做到了每课都有“阅读与思考”中的材料解析题。这成为“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科书的一大特色。

“康熙版”教科书的编写者也注重历史资料的运用。如第4章《大帝国的规制与运作》之第2节《从封建到郡县》所设计的问题有:

请根据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1)史记秦始皇本记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2)汉书贾谊传:“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事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幅辏并进而归命天子。”

请问李斯、贾谊各主张什么?说明什么意义?

根据材料设问,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考古资料是凝固的历史,从考古资料中人们可以得到较为真切的历史面貌。两部教科书的编写者都注意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生动地再现历史,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人教版”教科书在“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一节后,设计了一道题:

宋代有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定窑在河北曲阳,以烧制白瓷为主,胎质薄而坚硬,瓷釉洁白莹润。汝窑在河南宝丰,主要烧制宫廷用瓷,胎质细洁,釉色多呈天青,青中带蓝,晶莹发亮,堪称宋瓷之精品。北宋哥窑相传在浙江龙泉,出产青瓷,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官窑在河南开封,专为宫廷烧制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主,淡白次之。钧窑在河南禹州,产品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

仔细观察图中的瓷器,找出属于哥窑的产品。

“康熙版”教科书在“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一节后设计的问题是:下图是一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武官员图,你能分辨出那些是汉人的服装?那些是胡人的服装吗?二者有那些不同?

再如“康熙版”教科书第六章“门阀政治与士族社会”,教科书指出“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士族最具影响力的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局,司马氏之代魏自立,东晋得以偏安江南,均有赖士族阶级支持。‘九品官人法’所滋生的流弊,使得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传统儒学的衰微与政治的黑暗,造成魏晋士族崇尚清谈玄学之风习。……由于士族普遍经济无虞,他们对于食衣住行颇为讲究;也常借着文艺创作,展现个人才华,颐养闲暇。”教科书在第三节“士族的思想信仰与生活”中讲“当时士族嗜酒之风甚盛,但在日常生活中,南方士族普遍饮茶,……南方士族则因反对束缚而流行穿着素雅的大袖宽衫,并以扎巾……日常生活上,……仍是席地而坐”。但仅有这些文字的描述,今人是难以想象出当年士族是如何“清谈玄学”,“食衣住行”究竟“颇为讲究”到什么程度,“大袖宽衫”是什么样?什么是“扎巾”?怎样“席地而坐”?于是教科书提供了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展现了当时士族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席地而坐的图示,“大袖宽衫”、“扎巾”的样式都表现得一清二楚。但教科书没有停留在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大袖宽衫”和“扎巾”的样式这样的层次上,而是还有更进一步的设问:“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中的人物刻画相当生动,你能形容竹林七贤正在做什么吗?”“形容做什么”是开放型的问题,它调动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把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四、两部教科书的编写者都注意古今联系,发挥历史课在培养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的作用,又注意避免仅只简单地罗列出一些历史成就,所设计的问题也不是生硬地说教。

如“康熙版”教科书编写者设计的问题有:

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对历史经验的肯定,你是否同意这样的看法?有人认为读历史可以发扬爱国情操、民族精神,你认为呢?

教科书叙述的文字言简意赅,所提的问为学生的思维活动留下了较大的拓展空间。

类似的问题还有:

1.商代在我国古代文化上,有很高的成就,本节所列的文字、农业、工艺、天文历法诸项之中,你认为哪一项最了不起?为什么?你能再举出几项商代文化的成就吗?

2.自从秦汉一统天下之后,知识分子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如何保持自己的学术尊严?请举例说明。

3.你觉得作为一个现代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应扮演何种角色?必须担负起哪些责任?

“人教版”教科书的编写者在“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节后,设计了一道题:据统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在垦殖和利用这些土地的过程中,既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巧妙的问题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求新求异的思维方法。总之,海峡两岸教科书都在设问方面很下功夫,使学生能够经常处在有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主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从而有益于使历史课真正成为“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