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新课程教学

[日期:2018-05-28]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搞好"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呢?

一、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殿堂的钥匙。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带着问题学习才能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才会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确定问题提出的指向

1.既要注重整体性,又要强调针对性。提出的"问题"应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要围绕中心问题,不能太散;量要适度,不宜太多。

2.既要注重难度,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思考,并通过解决问题而产生自豪感。如教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较为简略,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同意教材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失去探究的兴趣。

3.既要注重趣味性,又要增强启迪性。只有富有情趣,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然而,达不到教育目的的趣味只是低级趣味,讲究趣味不能忽视启迪作用。例如讲"美国内战的原因"时,就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1)发生战争必然有矛盾,这个社会矛盾是什么?(2)谁能预见战争将在什么时期发生呢?(3)如果再精确些,战争到底会在哪一个时间发生?通过以上问题程序,可类推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二战等战争史的学习。

4.既要注重原则性,又要把握灵活性。设计问题时,应事先想到学生回答的内容,估计学生会在什么地方出错、什么地方卡壳、什么地方含混不清,应采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化解问题。而实际教学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灵活处理,适时引导。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有学生突然提出:"孙中山当时不把大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就好了。"教师不防就此提出"假如孙中山继续当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样"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孙中山让位的苦衷,并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三、解决问题的手段和途径要多样化

解决问题的手段和途径要多样化。可建立一个师生彼此熟悉、相互信任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失误,鼓励学生的创见。可使学生通过抢答竞赛、问题的演讲等形式,引发竞争意识,在"比"中表现才华,发展才能。也可课前布置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再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

四、要善于把问题继续引向深入

问题的解决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以得出结论为教学的终结,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疑问,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历史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也有许多应该重新反思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现实,做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总之,大胆创新以问题教学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