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教学分析

[日期:2017-06-06]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教学分析

郭富斌

你如果不读中国历史,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大;你如果不读世界历史,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落后。从一定意义上说,新课程实施过程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改造过程。

价值分析

必修课程历史(Ⅰ)中变化最大的学习板块毫无疑问就是增加了本专题,即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什么课程标准列入了希腊和罗马?如果是为了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风貌,为什么不选择比其更古老的埃及或两河流域?如果是为了了解西方世界的政治全貌,为什么不选择与近代关系更密切、更直接的中世纪?课标解读是这样说的:“古代希腊、罗马是古代世界文明中心之一,以各自的特色在世界文明史上一直占有突出的地位。其中,希腊作为欧洲最早跨入文明门槛的地区,对后世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堪称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和西方文化的渊源所在。本学习专题设置的目的在于了解希腊、罗马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各自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与启示。”“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资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罗马法的创设成型,有力地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因此,这也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这几段话十分清晰地揭示了希腊罗马史流入新课程的根源所在。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历史(Ⅰ)要达到的目标是: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希腊罗马作为人类民主和法制的发源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黑格尔说过,一提到希腊就有一种家园的感觉。那么大的欧洲,能把那么小的希腊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关键就在于她对欧洲文明精神的塑造上,欧洲文明的核心浓缩起来就四个字——民主、科学,而民主思想正是希腊留给欧洲的珍贵遗产。民主的具体形式可能与希腊有较大差异,但她缔造了一个传统,有一个精神一脉相承。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全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我们的艺术,根源都在希腊。”我们不了解这些,也就不容易理解欧洲的发展,也就难以理解中国的现在。20079月,北京将举办伟大的世界文明系列讲演,在第一轮的六讲中,希腊罗马就有两讲。希腊一讲的主题是:言必称希腊——古希腊的历史脉络和精神遗产。几千年后,在遥远的东方,文化传统迥异的国度,希腊和罗马文明还有穿透时空的感召力,其魅力可见一斑。

笔者最近还看到美国思想之林评选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十个国家,意大利、希腊双双入选。意大利入选的首要理由就在于古罗马的贡献——“古代罗马创造了现在的‘西方社会’,包括法律、文化和宗教”;希腊入选是因为她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现代民主政治、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政治学和戏剧的诞生地。如果说古罗马的历史只是意大利当选的一个依据,那么希腊当选的全部理由都根植于她在古代世界的历史性创造,在十个入选国中,完全凭借古代历史贡献的只有希腊一个。

本专题的价值就是让我们认识另一个传统,一个在东方专制主义传统之外的民主政治的传统。让我们站在世界视野之中,以大历史观为武器,把历史(Ⅰ)中的专题一、二放在手术台上,解剖其政治构造的差异,探寻导致专制和民主政治分野的历史奥秘,感受东西方不同政治发展路径对各自命运的影响,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

教材特点

版本差异的实质是编写者历史观念的差异,岳麓版教材的特点也与其差异有关。

不拘泥于课标的具体表述,创造性地编写教材,是岳麓版的一大特色。有一个例子能够说明,在各版教材中,岳麓版是惟一一个改变了专题在课标中排列顺序的教材,把本专题从第六单元调整到第二单元,采用中外混编的方式,把中外古代政治放在同一时空下进行分析比较,突出了同一个世界中,同一个时空下,专制与民主的历史分野。需要说明的是,在岳麓版的影响下,人教和人民修订版教材也作了相应调整。

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整体性强,是岳麓版的又一亮点。岳麓版介绍了爱琴文明概况,而其他版本教材都没有涉及。这不仅弥补了初中教材也没有爱琴文明的一个漏洞,而且还给我们传达出了一个信息,就是希腊文明的兴起和衰亡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几起几落,其主要原因岳麓版都呈现出来了:导致克利特文明衰亡的原因是战争,导致迈锡尼文明衰亡的原因是战争,导致雅典的民主政治由盛转衰的原因还是战争。这就非常清晰地向我们传达着一个观念:战争对文明的巨大破坏作用。

在民主问题上,唯有岳麓版比较系统地叙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进程,从君主制到贵族制,从贵族制到民主制。尤其是它特意引入了民主概念,更清晰地凸显了本专题的主题。

在罗马法一节,岳麓版是惟一由罗马的政治发展概况转入法律制度建设的,用了整整一目,占了两页篇幅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历史。岳麓版这样的编排,更好地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理念:罗马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罗马社会政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与此相关的问题也很突出,岳麓版介绍罗马法时,没有出现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的概念。而没有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就没有罗马法,没有这些概念我们就难以分清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和习惯法、成文法是什么关系。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何将这些非常抽象概念通俗地传达给学生,也有不小的困难。

难点解析

陈衡哲先生在《西洋史》一书说:“教科书减去了教师,便是一本白纸黑字的死书,我深望采用此书的教师们,能理解我编书的原旨,能给我一点精神上的赞助。我尤希望他们能帮助青年们,去发达他们的国际观念,俾人类误解的机会可以减少,人类的谅解和同情也可以日增一日。这个巨大的责任,历史的著者不过尽百分之一,其余的九十九分都在一般引导青年们的教师上。”践行新课程理念,教师要敢于担当、要能够担当。

1.爱琴文明与希腊文明

岳麓版讲述爱琴文明,一方面告诉我们,“爱琴文明是希腊文明的开端”,一方面又说爱琴文明完全被毁灭,即“克里特文明从此销声匿迹”“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这里就有一个矛盾,既然爱琴文明都毁灭了,它又如何成为希腊文明的开端?希腊文明中到底有没有爱琴文明的因子?两者之间还有没有承继关系?大多历史著作对此也没有回答,而笔者在武汉大学赵林教授的《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和陈衡哲先生的《西洋史》中找到了一些答案。赵教授的主要观点是:当人类文明诞生时,欧亚大陆就形成了农耕和游牧两个世界的对峙,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后1500年,在这4500年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先后发动了三次大的入侵,每一次大的入侵都给农耕社会带来极大变化,带来大的文化融合,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冲突和融合,是15世纪以前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笔者在这里要介绍的是和我们本课相关的第一次大侵略,时间是从公元前3000年到前600年左右,发动者是生活在黑海和里海之间草原上的操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他们分正南、西南和东南三个方向入侵,其中向西南方向,侵入巴尔干半岛、进入希腊的是爱奥尼亚人、阿卡亚人和多利亚人,先后有三次侵略浪潮:第一次是爱奥尼亚人,他们以一种比较平和的方式进入爱琴世界,建立了许多泛希腊城邦;第二次是阿卡亚人,公元前15世纪前后侵入,他们毁掉了克里特文明,然后在希腊半岛的东北角,模仿克里特文明建立了迈锡尼文明,所以,迈锡尼文明是克里特文明的一个传承;第三次是公元前11世纪左右多利亚人侵入,摧毁了迈锡尼文明,整个希腊社会似乎到退回到一种蒙昧的史前状态,教材说是“黑暗时代”。正是在黑暗时代,游牧入侵者与爱琴文明相融合、相杂交,产生了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它就是到公元前8世纪,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崭新的希腊城邦文明。它是继爱琴文明后的第二代文明,即子代文明,所以希腊文明就是北方游牧入侵者与爱琴文明相融合的产物。

与此相应的是,人类其他文明区域都在第一次大入侵后完成了文明的嬗变,进入到第二代文明,在五大文明中惟一没有受到侵略的是埃及,也正因此,埃及文明以绝嗣告终。赵教授还专门用表格来说明他的观点: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及其“文化杂交”对旧大陆文明体系嬗变的影响

神话时代

爱琴文明

两河文明

哈拉把文明

中华文明

埃及文明

雅利安语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入侵

英雄时代

希腊罗马文明

波斯文明

古印度文明

秦汉帝国

绝嗣

赵教授给我们的是一个宏观的解释,让我们从世界视野中去认识爱琴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关系。然而我们对文明融合的具体情况还是知之甚少,好在陈衡哲先生以她女性的细腻,给了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描述。陈先生认为:希腊人所毁灭的乃是爱琴文明的形质,不是它的精神。他们原是游牧部族,没有政治和社会上的组织,没有法律,但自从占据了爱琴人的土地之后,渐渐的由游牧生活进入土著的生活。有了永久的领土,就不能永远没有法律,没有政府,于是他们便把爱琴文化作模型,建设了一个政府,举他们战时首领为王,这是希腊城邦政治的起点。陈先生还认为:婚姻关系是促进希腊文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她说,希腊人多与土著的爱琴人结婚,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爱琴文化的程度,远胜于游牧的希腊人。这两种民族通婚的结果,便是一种新民族的产生,这个新民族,便是那个创造优美希腊文化的真正的希腊人。若入侵希腊的北方蛮子不曾与爱琴人结合,不曾吸收他们的文化,恐怕欧洲也就不会有这么一段华美的历史了。

陈先生不仅从政治角度清晰地为我们勾画了希腊文明与爱琴文明之间的关系,而且从民族学角度,找到了希腊人和爱琴人之间的血缘联系。

赵教授与陈先生的研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一是希腊文明的辉煌得益于其文化源头的多元,任何试图保持其文化纯洁性的做法都是愚蠢的文化自杀。二是加深了我们对恩格斯“每一次巨大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这一论断的历史体验。

2.地理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地理环境与古希腊文明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深度问题,即希腊地理环境对民主制度到底有多大影响;二是知识传递的方式问题,即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形成的影响。不仅如此,更困难的是,教材编者一方面淡化地理环境的影响,减少地理因素影响在正文中的篇幅,采用边缘化的手法,以知识链接的方式将相关内容呈现在课后探究题中。而且,在定位上也非常谨慎:“地理环境对希腊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在课后探究题中,又很看重地理环境的影响:希腊强邦即使在鼎盛时期也仅仅是称霸的盟主,并没有用武力去吞并邻邦,始终小邦林立,中国古代也曾出现春秋五霸,但发展趋势却是一统天下、中央集权,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而在教学参考书里,编者给老师们也提供了一个解题思路——就本课而言,古代希腊与中国创立政体存在差异,可以从两国自然环境差异中寻找答案。即使如此,我们还必须明确地理环境到底跟古希腊文明是什么关系?

关于地理环境到底与古希腊文明的关系,课标解读是这样说的:“古代希腊的地域范围一直可以延伸到地中海西部、中部和黑海沿岸地带,其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航海民族’之誉的特性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赋予了希腊文明重要的影响和独特的魅力。”我们发现课标解读和教材对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的定位是有差异的,课标解读强调的是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而不是“一定影响”。而且,课标解读还把希腊文明独特的魅力与其独特地理环境的塑造联系在一起。为了明确地理环境和古希腊文明的关系,我把其他几个版本教材编者的观点以及一些历史学家的观点整合到一起,并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进行探讨:

第一,古希腊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爱琴海的哺育。也就是说,爱琴海给希腊文明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平台在什么地方,在于她为航海提供的便利上。中国社科院原欧洲史研究所所长陈乐民教授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有人撒了一把明珠,撒到爱琴海上,就长成了一个个岛屿。这些岛屿之间距离非常近,任何一个人在航海的时候随时都有可能看到陆地,所以就大大保证了航海的安全。如果说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那么希腊人就成为航海的民族,是帆船上的民族;如果说东方国家是大河的女儿,希腊就是海的女儿。海洋是维系希腊文明的生命线,为她吸纳东方文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希腊文明发育的时候周边的文明都在成熟期,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都比她早,希腊人在和这些人交往中非常便利地把他们的文明成果拿过来,吸收过来,无论克利特文明、迈锡尼文明,还是以后的希腊文明都可以大量看到埃及、两河流域文明的成果。

顾准在《读希腊史笔记》中说:“希腊古代学术文化,首先兴起于小亚细亚,那里是史诗、抒情诗、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的故乡。”

由欧洲十四国学者编撰的《欧洲史》也说:“希腊人从东方文明中吸取了有益的东西,他们采用了东方的字母表、数学和天文学。”

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在希腊神话中,欧罗巴是腓尼基(今黎巴嫩)国王的女儿,宙斯变成一头公牛,把她带到了克里特岛,她给宙斯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国王米诺斯。这不正是以神话的形式再现了文明和文化向希腊的转移过程吗?

第二,富有特色的地理环境为希腊殖民提供了动力和条件。希腊地理环境的特色在于山和海。多山导致其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容易出现粮食危机,必须向外发展才能生存。而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的环境,又使其可以利用海洋向外开拓去转嫁这个危机。地理环境一方面限制了希腊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给希腊提供了向外发展的便利条件。

第三,富有特色的地理环境对城邦政治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此有三个层次的理解:一是有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政治局面。山阻塞了交通,内部的联系不便,容易形成一个一个的政治单位。所以希腊最大的城邦雅典只有三四十万人,更多的城邦只有几万人,甚至还有不到一万人的城邦。

二是提供了一个形成平等的观念和民主政治的平台。汤因比曾这样说:海上迁移有一个共同的简单的情况:在海上迁移中,移民的社会工具一定要打包上船然后才能离开家乡,到了航程终了的时候再打开行囊。所有各种工具——人与财产、技术、制度与观念——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律……跨海迁移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种族体系的大混合,因为必须抛弃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原始社会里的血族关系……这一点和陆地上的迁移不同……跨海迁移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原始社会制度的萎缩。也就是说,海上迁移和在陆地上是不一样的,要把所有东西都打包,你的身家性命,你的财富全部都聚集在汪洋中的这条船上,而且按照规矩,在航海的过程中所有打包的财产是不能打开的,到了陆地上才能打开,那么到了陆地上以后,到了新环境、新地方,没有哪个人比别人更权威,没有哪个人能天然地拥有对别人的统治权。还有,在到那个地方以前,你必须解决在航海过程中到了新地方怎么建立新的社会秩序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大家订契约,要订契约只能是平等的协商。美国的五月花号公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美国的五月花号公约,实际上就是新大陆移民在上岸前,就新大陆的社会秩序达成的一个契约,就是大家约束自己行为的一个协定,没有道德说教,文字很朴实、很简单,但正是这个契约,成为影响美国发展的重要文献,奠定了美国发展的基础,被放在了《美国读本——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的第一卷的第一篇。

同样,古希腊人要在海上去移民,必然也要促使她去定这样的契约,平等协商的契约使得她摆脱了原来的血缘关系,形成了一个契约的社会。正因为如此,顾准先生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古希腊的城邦最先不是出现在希腊的本土,而是出现在小亚细亚一带,是由希腊移民建立的。

三是一些西方史学家比较关注气候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关系。他们认为,地中海温和湿润的气候对雅典民主政治城邦政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温和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合户外活动,适合露天活动,便于集会。如果在一个寒冷的地方,大雪纷飞,阴雨连绵,要搞那样的大型集会,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是非常困难的。雅典公民大会的成员有几万人,要放逐一个公民的最少票数规定是六千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集会的群落有多大的规模,在那个时代哪有那么大的礼堂供他们集会,所以说那里的气候确实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客观上的有利因素。

第四,富有特色的地理环境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在希腊出现了一种现象,政治上是分裂的,但文化上是认同的,大家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的文字,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共同的习俗,有共同的爱好。比如说大家都爱运动,都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尽管这些人政治上不属于一个城邦,不属于一个国家,但是在文化上他们都觉得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希腊人。我们理解今天欧洲,是不是从这可以得到启发。欧洲有那么多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在文化上近似性仍然大于差异性,所以才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欧洲人,才有可能把整个欧洲慢慢地去整合。这样一个传统和当年的希腊是非常的近似的,当时的希腊人一直把他们以外的人叫做野蛮人,就是划了一个很清晰的界线。

以上四个方面只是分析了希腊文明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要想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我们还必需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环境与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为此,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地理环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载体,它对人类的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受客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尤其是在古代,制约作用可能会更大。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到西北人和江南人,我们眼中的形象就不一样,北方人粗犷,南方人细腻。我们人种一样,但为什么性格上还有这么大的差异?有没有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第二,文明不是某个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它是综合的。地理环境是有作用,但是只是一方面的作用。

第三,我们既要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也要防止对地理因素视而不见,或者任意贬低。

第四,肯定地理环境的作用并不意味着人是被动地服从于地理环境。人可以探索、适应地理环境,也可以去影响地理环境。

只有把这几个层次的认识综合到一起,才可能使我们对地理环境和文明发展关系有更准确的理解。我们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在近几年高考中也有涉及,如2003年考过一个选择题;2007年全国卷一的迁都北京题,在其答案中,就有多处涉及北京的地理因素。

3.城邦问题

城邦概念。对我们而言,城邦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理解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岳麓版教材对它的定义是:城邦是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如果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能够提炼出城邦的要素:第一,一个城邦只有一个城市。如果一个城邦有多个城市那就不叫城邦,它就变成了领土国家。第二,城邦不等于城市国家。尽管说一个城邦只有一个城市,但是不是所有的城邦都有城市,说一般一个城市为中心”,说明它不包括特殊情况。特殊情况就是一些城邦没有城市,代表性的像斯巴达,斯巴达完全就是农业城邦。所以拿有没有城来判断城邦是错误概念,说有城墙就是城邦的一个要素就不对,斯巴达没有城墙,但斯巴达照样是城邦。这是对城邦理解中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地方。第三,这两个要素关注的是城邦概念的外在的一个形态,就是它是什么样的构成,而缺少对城邦最本质因素的关注——就是看有没有公民集体,有没有那么一群人,她的名字叫公民。城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自治的团体,是一个公民的团体,是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力的这样一个团体。判断是不是一个城邦,关键是看这个城邦的人,这群人里的一部分人,他们是不是享有政治权力的公民。如果一个地方有那么一群人,它就是城邦,有城市是城邦,没城市也是城邦,这是最难理解的一点。笔者也认真看过人民版教科书,认为人民版教科书这部分编得比较好,因为人民版孝科书在有关城邦的叙述中,专门用一目来介绍希腊“公民”。

其实,古希腊人把这个问题早就搞清楚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里对城邦有很多分析:城邦的一般涵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自足而具有足够多的人数的一个公民团体。”“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职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市制度。这几段话全部都在解释一个问题,并出现了一个关健词——公民团体,所以说城邦不是一个实体概念,城邦是一个人的概念,是有政治权力的一个人的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讲了那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有人将其翻译成:人是政治动物。一个公民离开了城邦马上什么都不是了,所以为什么整个古希腊城邦林立,却很少出现兼并战争,你不能吞并我,你吞并了我,我的政治权力就没有了,我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为了维护我们全体的政治地位,我必须保卫我的独立。这个概念是这一课中特别难理解的一个概念,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传达,并使其明白,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要理解城邦概念,还需要搞清楚公民、城邦、民主政治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城邦是载体,公民是主人、是灵魂,而民主政治是表现形式。

公民特点。说到公民就不能不涉及公民的特点。第一,珍视自由,不服从权威。希腊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自由。民主是和自由连在一起的,科学也和自由连在一起。北京大学的吴国盛教授写过一本书,叫《科学的历程》,影响非常大。吴国盛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的本质是自由。这和我们理解的自由完全是两个概念。吴教授举了很多例子说明科学是发自内心的自由精神的一种表达。数学是什么,数学是一种符号,一种心的语言符号,这种语言符号要表达内心中对这个世界另一种角度的感受,用抽象的东西去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感受。为什么我们国家科学发展不起来,因为少了自由精神。第二,追求智慧和平等,善于从事政治文化活动。西方哲学从古希腊起源,在古希腊把哲学叫智慧之学,历史(Ⅲ)即文化模块中有一课专门讲这个。第三,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希腊的公民是非常团结的,荣誉感特别强,他们觉得能为这个集体献身是最大的幸福。笔者看过一个关于幸福的故事:梭伦到了小亚细亚的一个城邦,这个城邦的王问他,谁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以为梭伦会说是他,梭伦说是他们那个地方一个很不知名的人,王问为什么,梭伦说因为他有两个儿子,生活得很幸福,而他本人也牺牲在为国征战的沙场上,他得到了这个国家给他的最高荣誉。他把集体的荣誉看得比他个体的生命更重要,而且把为国献身看成是最幸福的事情。希腊为什么能打败强大的波斯帝国,就是靠这个。因此,伯里克利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出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所以在希腊公民身上洋溢着一种幸福的感觉。《全球通史》曾经引用过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大意是:我幸福,因为我是人,因为我是中国人,我不是蛮族,还因为我是生活在中国洛阳的中国人。这个宋代的理学家,他把生在中国,当一个中国人当成幸福。我们也可以把这段话改一下,用在雅典人身上:我幸福,因为我是雅典人,我不是蛮族,还因为我是生活在雅典的希腊人。作为一个雅典人,他幸福的源泉在于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古希腊才出现了尊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是什么?希腊人说,人是政治动物,人是万物的尺度,人要认识你自己。这些话,一方面,表达了人的权利意识的觉醒,即人要从神的束缚之中和王权统治之下解放出来的愿望;表达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即人渴望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的愿望;另一方面,希腊人又是清醒的,基于对人性弱点的洞察,表达了为承担历史责任,愿意反思的意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那样一个时代的不同的政治风貌:所有世界都是君主制的,所有的世界都是臣民臣服在君主的脚下,吻他脚下的尘土,而惟有古希腊的人们是站立的,这些没有跪下的希腊人,才能造就那样的一个无比辉煌的希腊时代,

城邦兴起的原因。对于城邦兴起的原因,岳麓版教材有两个解释:第一是地理因素的影响,第二是殖民因素的影响。也有教材除这两个因素外,还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作了说明,我们不妨看一看人民版教材的叙述。分析城邦兴起的因素,其实也是分析民主政治兴起的因素,它们之间有许多点是重合的,把城邦兴起的因素分析清楚了,希腊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高度繁荣的主要原因也就全部具备了。

城邦特征。关于城邦特征,岳麓版教材讲了两点:一是小国寡民;二是长期独立自治。对小国寡民这一特征,教材讲得很好,把时空拉近了,把古希腊的城邦和北京市做了比较。在教学中,我们也完全可以和自己所在的城市比。雅典只有北京的七分之一大,据此也可以算一下,看看雅典和你我所在地的大小。这样的比较对学生才有冲击力,那么小的一个地方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对世界文明有那么大的贡献,原因在哪里?答案在民主政治,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联系到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个先哲说:最好政治形式也叫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让学生思考,同样是小国寡民,中国和古希腊有没有区别?

在讲城邦特征时,一定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政治民主。民主政治是城邦的表现形式,缺少民主政治就不成其为城邦;二是经济发达。经济发达一般是说它工商业经济发达,但对有的城邦来讲,不只是工商业发达而且农工商齐头并进;三是文化繁荣。这个文化繁荣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雅典;四是多元一体。这个多元一体抽象一些,多元是讲政治上诸侯并立,小国林立,一体是讲文化认同,就是政治分裂,文化一家,就和我们今天的海峡两岸一样。

城邦的政体。关于城邦的政体,人教版和人民版没有提及,大象版浅尝即止,岳麓版比较详细。城邦政体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少数人统治,有贵族制和寡头制之分;第二类是多数人统治,包括民主制和共和制;第三类是一个人统治,就是君主制僭主制。城邦政体分类的标准本质上是按照权力大小来划分的,个人的权力在城邦中越大越接近君主制,个人的权力在城邦中越受到限制越接近于民主制,介于两者之间的是贵族制。是按照权力来分配的。

各类政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贵族制的特点在于:一是集体领导。我们可以把贵族制理解成当时垄断政权的执政党,就是那个城邦的一党专政;二是贵族制有任期限制;三是贵族内部是民主的,要进行选举;四是贵族制下,也要服从一个原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

君主制的特点在于:一是终身制;二是一人决定。与此相关的,我们还有必要提僭主,顾准僭主评价特别高。僭主是不合法的君主,他窃取了政权,大家不承认他,但是,僭主由于是非法窃取的政权,所以他为了维持统治,就要取乐平民,限制贵族,恰好是这个专制的僭主在希腊民主的进程上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推动了希腊社会从贵族社会走向平民社会。专制的僭主成为走向平民社会的推动力,把历史的辩证法、历史的神奇和历史的魅力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有三类政体,但是有时间延续的,最早出现的是君主制,然后是贵族制,到最后是民主制。也就是说,整个希腊社会越来越从专制走向民主,它反映了希腊一个民主发展的进程。

希腊城邦和中国春秋战国诸侯国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才知道差异,通过希腊城邦和中国春秋战国诸侯国的同一时空的比较,能够深化我们对城邦制的理解。从经济角度看,差异主要在于希腊城邦是农工商业并重,而中国是以农为本。尤其是商鞅变法以后,重农抑商成为我们的一个传统立国政策,并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

从政治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希腊城邦是独立的,分立的。而诸侯国是臣属的。诸侯国不管是谁,势力有多大,你的头顶上有一个天,他叫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哪怕到最后,他力量很小了,他还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而且,诸侯国之间不断爆发兼并战争,最后走向了统一。第二,在古希腊城邦,王权越来越小,民主政治越来越发达。而在中国,王权越来越大,到最后发展成君主专制;而且,战国时代的君主和春秋时代的不一样,权力越来越大。也正因为如此,到战国时代才出现了讲中央集权、讲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第三,权力的来源、结构和运行方式不同。诸侯国的统治权掌握在国君手中,他的权力一般是通过分封获得的,后期有一部分是通过政变、用武力夺取的。希腊城邦的统治权,掌握在公民团体手中,统治者必须是经过选举确认的。中国统治者的权力或来自于“天”,或来自于册封,都是自上而下的,主权在天。而希腊城邦,不管哪种政体都是自下而上的,主权在民。中国的王权是世袭的,希腊城邦的权力是不能世袭的,是有任期限制的。这是本质区别所在,它最终决定了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诸侯国在政治发展方向上的不同趋向,也决定了中西政治文明不同的精神风貌。

4.民主问题

雅典民主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从君主制到贵族制,第二阶段从贵族制到民主制。和这两个阶段相对应的有两种实现途径:从君主制到贵族制,主要通过暴力革命,贵族用武力迫使雅典王交出权力;从贵族制到民主制,主要是通过两次改革,一次是梭伦,一次是克里斯提尼。这本来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贵族们“一党”专政,垄断政权,怎么会和平民分享权力?可是在雅典竟然变成了现实,没有流血,没有战争,就是一个平和的改革。尤其让人感慨的是,两次改革,都要限制贵族,扩大平民的权力,直接损害贵族的政治利益。经济上,梭伦改革中有一个解负令,要废除所有的债务,等于我借给你的钱,他一个法律出来全部没有了。对一些贵族来讲,他贷了很多款出去,突然之间一分钱都收不回来了,财产受到多大的损失,但是大部分贵族还是接受了。这要经过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需要怎样的权衡和选择,又需要什么样道德上的信念支持才行。这不是一句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在平民压力下,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可以简单概括的。退一步讲,为什么他们就有这样一种眼光,能做出这样的牺牲和让步呢?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分析、洞察,需要我们思考、探究。

还有一个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些许改变就可以继续维持其统治地位的大大小小的君主们,宁肯在暴力中被赶下台,也不肯做一丝一毫的让步和改进。所以,我们有必要好好想想本文开头那句话:你如果不读中国历史,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大;你如果不读世界历史,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落后。思考、品评、讨论之,会对我们有很多启发的。

而且,我觉得还有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地方,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就是世界民主政治进程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什么身份的人?我们不否认雅典民主政治的缔造中有平民的历史贡献。但我们还要看到,民主也是需要领袖的,在雅典站出来登高一呼,把民主在其当政期间变成现实的是两个贵族,把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是第三个贵族伯利克里。这一景象我们在世界近代民主历程中同样还可看到。人民群众参与了民主发展的所有历史进程,但作为民主标志性成就的创造者又是谁呢?谁主导了《权利法案》的通过?是英国新贵族;谁推动了《人权宣言》的发布?法国自由派贵族拉法夷特;谁起草了《独立宣言》?美国奴隶主杰佛逊;谁把世袭的王位变成了民选的总统?美国的种植园主华盛顿……这些民主理念的塑造者,民主进程的推动者,从他们的阶级出身来讲恰好都是贵族,这个现象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把历史反过来,我们看看另一面,很多历史的独裁者却来自社会的最底层,墨索里尼是这样,希特勒是这样,把中国皇权专制推到顶峰始作俑者的朱元璋不也是这样吗?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第三个就是这两次改革是有基础的,改革之后为他的民主政治建立了三个基础:一是经济基础,解决了平民的经济问题,或者至少缓和了平民的生活状态,让他有可能去从事政治活动。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没有经济保障的政治权力是不可靠的,经济都不独立,政治如何独立?二是政治上的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价值基础就是中庸之道,在改革中,一方面限制贵族扶植平民,另一个方面,他没有把土地分给平民,没有在最根本的生产资料上去剥夺贵族。所以梭伦自己说,我拿着盾牌,是两面的,一面保护着平民,一面保护着贵族,两个力量我同时保护,所以体现了他的中庸之道。

教学建议

教书本身就是一种厚重的思想之学,它是要靠丰富的底蕴、理性的境界、高尚的情怀和辩证的智慧去完成的事。

对高一学生而言,本专题的学习内容陌生,时空距离遥远,概念多而且抽象,和学生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因此,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

新课程倡导时代性,历史教育的价值只有在和现实世界的需要紧密结合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据载,历史课标组在全国中学生中进行过两个调查,一是历史课认知情况调查。18.3%的学生觉得历史课与现实没有任何联系,60%的学生认为历史课与现实结合不紧,在学生眼中,历史课与时代是脱节的;一是高中学生历史学习需求调查。学生学历史是想更好地了解世界和中国的占65.2%,排在第一位;为了鉴往知来,认识现实的占55.3%,排在第二位;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报效祖国的占48.9%;从应付考试这个角度来学习的只有17.2%。调查结果说明,中学生所要求的是能和自已、社会以及这个时代建立起直接联系的历史课。这个调查也提醒我们,教学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我看过时宗本老师讲古希腊的课堂实录(20世纪80年代的),他导课的方法就是努力缩短历史和学生的时空距离。他先出示希腊地图,指出今天希腊和古代希腊的区别:今天希腊是一个很小的国家,而古代希腊还包括小亚细亚、意大利半岛等等。再从生活中找到很多和学生现实有联系的内容:比如说廊柱式建筑,拿人民大会堂作比较,体育场式建筑和希腊的圆形剧场的渊源,从而引入希腊戏剧的概念:什么是悲剧,什么是喜剧,希腊人看结局,结局是悲惨的就是悲剧,结局是大团圆的就是喜剧;按这个标准讲,电影大师卓别林不一定是喜剧大师了,而是悲剧大师了,因为它的过程令人发笑,而人物的结局命运往往都很悲惨。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关注希腊的神话,神话里有太阳神阿波罗,由此联想到美国的阿波罗一号。最后走进希腊的哲学、文学。时宗本老师的语言特别好,逻辑关系也很清晰,课堂语言就像一篇优美的历史散文。而且,通过导言建立了古希腊和学生生活直接的联系。20多年前,历史教科书还是32开的小本本,时老师就有这样的实践与视野,他的学生能不喜欢历史吗?

同时,我也看了一些案例,老师在导入时缺乏这样的意识,像作政治报告,没有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历史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共鸣点,学生在感情上是比较排斥的。我们看相声,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分钟把人逗乐了,就是找到了和观众的契合点。我们找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实际上是找和学生感情上的那个共鸣点,你把他心灵中的那根弦拔动了,学生不就爱听你的课了吗?

2.重视案例教学

调查表明,在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排序中,政治史排在最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不太喜欢。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进行政治史教学?另一个就是内容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我们怎么去传递?笔者认为案例是非常好的方式。有老师讲雅典民主政治,想象出一个公民,通过这个公民一天的活动,把整个雅典民主制度给我们展示出来。学生学起来就非常有兴趣,像看电影一样,有情节、有故事、有人物、有激烈的冲突,这个公民参与了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他们之间有激烈的交锋,一个文盲和一个睿智的人怎么斗争,这是最有戏剧性的。我们看到一些故事,为什么吸引人?其中一点就是角色反差。爱情如果发生在王子和公主之间,太平常了。如果是公主爱上了流浪汉,吸引力就大了。两者之间社会地位的反差越大越好,否则缺乏情节冲突,戏剧性不强,这是我们在设计案例时应该注意的。如要讲罗马法,肯定得引入自然法。自然法是整个罗马法的基础,也是以后整个西方法制体系的基础。我们讲人生而平等,人生而自由,很多理念都与自然法这个概念有关。但这个概念太抽象了。如果我们只是从理论上给学生解释自然法概念,什么法是一种自然权力,任何一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他有权受到法的保护。学生很难理解!怎么把它通过案例的方式传达出来,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希腊有一出著名的悲剧,叫《安提戈涅》,安提戈涅是一个小姑娘,她的哥哥在一次反抗国王的战争中战死了。国王下令将其尸体暴露在城下,不许哀悼和敛葬,凡违反法令者将当场被乱石砸死。但安提戈涅没有理睬国王这一套,在众目睽睽之下祭拜和安葬了哥哥。国王大怒,责问安提戈涅:你知道你犯法了吗?安提戈涅反驳说:你的话也是法律吗?你不是宙斯,没有这样的权力。利用这个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法是很恰当的:一个平民可以对抗一个王,她只服从一个法,王权没有用,只有法才有用,人治没有用,只有法治才有用。

3.运用图表变抽象为直观

雅典的民主机构和它的运行情况,讲起来挺复杂,用如果用下面这样的一个表格,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呈现出来,我们讲起来省事,学生看起来也非常清晰。

     4.要有全球意识和视野

把中国古代史和希腊罗马置于同一时空之下进行对比,许多问题就容易看清楚。我做了一个古希腊时代与中国社会进程的比较表:

希腊

时间

中国

时间

爱琴文明

克利特文明

2000BC1450BC

(青铜文明)

夏朝建立

2070BC

商朝建立

1600BC

迈锡尼文明

1400BC1150BC

(青铜文明)

商朝中后期

 

黑暗时代(荷马时代)

1100BC800BC

(铁器时代)

西周

1046BC771BC

古风时代(建立期)

公元前86世纪

东周(春秋)

770BC476BC

古典时代(鼎盛期)

公元前64世纪

春秋—战国

 

475BC356BC

希腊化时代(衰落期)

公元前41世纪

战国、秦、西汉

356BC9BC

爱琴文明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夏商时期,它是青铜文明,我们也是青铜时代,很对应的。是希腊黑暗时代降临的时候,正是我们的西周建立期,时间基本重合。西周时期的我们还没有使用铁器,而希腊已经进入铁器时代,到春秋我们才开始使用铁器,整整晚了一个时代。这样一比,也就好理解了:为什么在希腊出现了高度的政治文明,这是和生产力水平一致的。

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建立和鼎盛期,与春秋战国基本重合。民主政治建立过程就是一个社会的变革过程,最重要是两次改革:梭伦改革是公元前594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我看到三个时间,即公元前509507506年,岳麓版教材用的是公元前509年,人民版教材用的是公元前506年。我查了很多书,也没查到准确的。不过,2007年有件事情,即纪念民主政治诞辰2500周年,是按公元前507年算的。为什么按公元前507年算,因为克里斯提尼被认为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标志。古典时代伯利克里当政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黄金时期。同样,春秋战国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代,我们也有一系列改革,从管仲改革到商鞅变法,我们改革的数量可能更多。但两者的方向是相反的,当他们走向民主之时,我们却是不断集权,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这是学习时必须要有的视野。

还有,希腊产生民主思想的时代,中国也有民本思想。有人据此断言,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出现很早,孟子就是民本思想的代表。但民本和民主有本质的差异,一个是主权在天,一个是主权在民。因而,我们的政治中神性色彩一直很浓,历史中出现一个又一个被神化的政治人物,从三皇五帝开始,哪一个不是神?我们造了这么多神,哪一个不是为了奴役人或欺骗人?神话发达的雅典,在政治上没有造神,造神的反倒是我们这个不信神的、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作者地址/陕西省西安中学,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