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理解

[日期:2017-05-17]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理解

李 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就时间段言,主要指19491955年左右;就意义言,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本部分内容“没有多少复杂的事件、没有难懂的概念,无论教师讲解,还是学生学习,都没有多少障碍”。[1]但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就这一内容创设历史情境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还是遇到了问题和困难:一是到底如何理解“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二是如何看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笔者不揣浅陋,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如何正确理解“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到底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缘于一道选择题,原题如下: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到底该选哪一项,老师们有了分歧,一说选B,一说选C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26课,关于“另起炉灶”的表述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关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解释是:“主要指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2]也就是说,可以概括为“废约”“废权”,此题答案应当选C

提出应当选B的老师认为,“废约”也包含“废权”,将“废权”与“废约”割裂开来是不合适的。而且,根据上述材料关于“审查”“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的表述,选B更合适。

答案到底该选哪个?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谋求比较合理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对“另起炉灶”的表述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一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说的是与外国(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毛泽东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3]

《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关于“另起炉灶”的表述是:“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就可以使中国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的对外关系。”而关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解释是:“讲的是与外国(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其实际含义是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是为了‘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4]

可以看出,上引两本专著对建国初期的这两大外交方针的表述基本是一致的,而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的表述与两本专著的表述是有出入的。

我们再来看看《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一》中对这两大外交方针的表述:“关于‘另起炉灶’。笼统来讲,就是与1949年以前的中国外交政策彻底决裂,将其推倒重来……其一,关于怎样处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与外国的现有关系问题……新政府成立以后,不继承旧有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其二,关于怎样组建新中国外交队伍的问题……决不能依靠旧外交部的一套人马办外交,而应当建一支像人民解放军那样的纪律严明、充满战斗力的队伍。”“关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自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手段,强迫旧中国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夺取了许多特权,如驻军权、自由经营权、内河航行权、海关管理权等等,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国的独立和自主,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咽喉与经济命脉。所以,所谓‘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重新审查处理,在清理帝国主义的特权和影响之后,再让外国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乘机‘钻进来’搞破坏活动。”[5]

与两本专著相较,我觉得《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一》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大外交方针的表述更容易区别、理解和把握。我把它概括为两个字:一曰“立”,一曰“废”。“另起炉灶”的关键字为“起”,即“立”:新中国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组建一支新的外交队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关键词是“打扫”,即“废”: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重新审查处理,清理帝国主义的特权和影响。

如果这样的理解或解释合情合理,那么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大外交方针的认识就不会产生混淆。但也会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一》的表述与岳麓版教材的表述是不同的。依据的教科书不同,上面的选择题答案选择也不同。希望教科书的编写者在重新修订教科书时能重视这一问题,表述要规范、严谨。

二、如何正确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岳麓、人教等教科书的表述是:“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与大纲版教科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理解没有障碍。但是,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中对这一问题的考查,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原题如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该题的答案为C。但是,我查阅了许多教学参考资料,包括大学历史教科书,都没有查到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中国的外交政策实现了明显的转变”的表述,倒是在网上和有关学术期刊中看到了有关专家对此问题的研究。[6]但与此题的问答也不一致。看起来,广东是把目下史学界对这个时期外交政策的研究动态引入了高考。我倒是觉得教材中的观点,即认为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更为妥当。理由有二:

其一,“一边倒”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承认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还在西方国家中带头孤立、封锁新中国,并先后从朝鲜、台湾和印度支那三个方向对新中国施行军事威胁。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重点是倾向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联苏反美”。[7]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末,关于这点,可从以下三个事例中得到证明。

1)从抗美援朝战争的停战看苏联的影响。许多资料显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中苏领导人的共同决策,而关于朝鲜战争的停战也深深地打上了苏联的烙印,只不过前者是斯大林,后者是赫鲁晓夫。据载:“19533月,在朝鲜战争的军事冲突和停战谈判都处于僵局的时候,斯大林去世了。”“苏联新领导人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趋向让步和缓和的方针占了上风。尽管毛泽东对此仍然坚持强硬立场,但他还是听从了苏联的意见。步履维艰的板门店谈判终于有了结果,19537月朝鲜战争结束了。”[8]这说明,朝鲜战场的停战,中共中央受到苏联党新的外交政策的影响。

2)关于和平共处方针的提出。斯大林去世后,苏联调整对外政策,主张和平共处。1956年苏共二十大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这样一套对外政策的总方针和总路线。研究者认为:“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两年的时间里,莫斯科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以实现与西方的缓和。”“劝说中国接受美国条件、结束朝鲜战争是苏联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意图的第一次显示,也是克里姆林宫新主人集体做出的非斯大林化的第一次尝试。”“而自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中国在对外政策方面实行的正是这样一种理论和方针。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应该注意到,苏联强调的是全面缓和,而中国,特别是毛泽东,更注重的是与周边国家的和平相处。因此,苏共二十大提出的‘三和路线’在中共高层是得到了广泛共鸣的。”[9]19547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这是苏联提出来的口号,也是我们的口号……总之,国际上我们就是执行这个方针,只要在和平这个问题上能够团结的,就和他们拉关系,来保卫我们的国家,保卫社会主义,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0]

3)日内瓦会议上中苏的协调行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用周恩来的话说,就是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唱戏。对从未参加过这种国际会议的中国领导人来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同苏联代表团协调行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周恩来专程去了一趟莫斯科。不久,周恩来率领代表团特意取道莫斯科前往日内瓦。”“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非常明显。”“在会场上,中、苏、朝三国代表团的座位排成倒品字形,紧紧地靠在一起。”“在日内瓦会议的整个过程中,中苏双方始终保持联系,互通情报,协调步调,互相配合得很好。在斗争激烈、形势紧张的日子里,周恩来经常到莫洛托夫住处,同他交换意见,互通情报,商量对策。”[11]正是这种密切合作,我们取得了日内瓦会议比较完满的结果。

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列宁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可以和平共处的思想,结合战后国际形势的新情况、新经验,而提出的一个适用于处理同一切国家的关系的国际行为准则。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曾多次提出过类似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某些说法。如早在解放军渡江后不久,1949430日,毛泽东以解放军发言人的名义宣布了与外国建交的原则,即新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等。[12]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基本内容。尤其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被列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第一条,成为不同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前提和基础。 19531231,这五项原则正式写入中印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随后,在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中印、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总之,我认为,应当在“一边倒”的前提下来看待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关系问题。上述事实也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方针和政策的制定离不开“一边倒”这个总的外交战略。另外,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中国的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的提法过于“专业”,不符合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连教学参考资料,包括大学历史教科书中都找不到的提法拿来考学生,应该说是不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不是历史研究。况且,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目前众说纷纭,也无定论,拿来考学生也不够严肃和严谨。

[1] []臧嵘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84页,186页.

[2]20077月第3版教科书第119页“阅读与思考”.

[3]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3031页.

[4]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1页.

[6]牛军.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J].历史研究,19995);石源华.论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5).

[7]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31页.

[8] [9]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26127页, 146147154页。

[10]毛泽东.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195477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11]何明、罗锋著.中苏关系重大事件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58163173页.

[12]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1949430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601461页.

(作者地址/辽宁省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1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