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酸和碱专题练习

[日期:2021-04-26] 作者:化学组 次浏览 [字体: ]


主题 常见的酸和碱

(建议时间:60分钟)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 (2019苏州)运输下列物质时,应张贴腐蚀品标识的是( )

 

A. 氢氧化钠                                       B. 汽油

C. 铁矿石                                         D. 大理石

2. (2019临沂)下列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且不变质的是( )

A. 烧碱                            B. 浓硫酸

C. 浓盐酸                                         D. 生石灰

3. (2019本溪)下列有关溶液酸碱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pH7的溶液呈中性                             B. pH7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C. pH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D. 酸溶液的pH越小酸性越强

4. (2019广州)下列物质混合后能够反应,且有明显现象的是( )

A. 向氧化铁粉末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B. 向稀硫酸中滴入稀氢氧化钾溶液

C. 将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          

D. 向澄清石灰水中滴入氯化钡溶液

5. (2019温州)为研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小明进行如下实验。其中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6. 苯甲酸(C6H5COOH)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 苯甲酸溶液能与铜反应生成氢气

C. 苯甲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 苯甲酸溶液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7. (2019淄博)以下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 生锈铁钉放入少量的稀盐酸中,溶液呈现黄色

C. 打开浓硫酸的试剂瓶塞,瓶口出现大量的白雾

D.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8. (2018永州)如图是硫酸性质的知识归纳,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 )

 

A. 若盐为BaCl2的溶液,则反应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 若碱为NaOH的溶液,可以在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证明两者发生了中和反应

C. 若金属氧化物为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可以利用硫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这一性质,除去铁锈

D. 若金属为MgZn,将质量相等且过量的两种金属与一定量的稀H2SO4完全反应,Mg产生的H2

二、填空及简答题

9. (2019成都节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

(1)它们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其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____

(2)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氢氧化钙溶液检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10. (2019滨州)某同学用如图总结NaOH的四类化学性质(NaOH能够与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为验证性质,该同学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_______

2性质的反应为中和反应,试写出NaOH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性质,该同学可选择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 Na2CO3     B. CO2             C. FeCl3           D. Ba(NO3)2

11. (2019高新一中三模)学校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做了下面两组实验研究盐酸、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的试管编号是________(填字母)

(2)写出第二组实验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任写一个)

(3)这两组实验中不属于酸的化学通性、碱的化学通性的实验分别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4)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则该滤液中存在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5)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将EF两支试管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观察到废液呈浑浊并显红色,由此分析可知:废液中除碳酸钙、水和指示剂外,一定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

12. (2019海南改编)现有如下药品:NaOH溶液、浓H2SO4Na2CO3溶液、FeMg、酚酞溶液、蒸馏水,用来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请回答:

(1)实验时涉及了如下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小明进行酸碱中和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振荡,最后滴加2滴酚酞溶液,振荡,溶液不变色,小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请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选用提供的药品继续实验,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方案为____________

三、实验及探究题

13. (2019葫芦岛)为了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操作】

夹紧弹簧夹,将注射器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注入锥形瓶中。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锥形瓶底部有白色沉淀生成。

【废液处理】

(1)将反应后锥形瓶内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B中,然后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充分混合后,烧杯内的液体为________色。

(2)再向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烧杯内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该烧杯内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

(3)最后烧杯内的无色溶液能否直接排放,请阐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上述实验活动验证了碱可以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4. 兴趣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混合是否发生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二者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反应?

【猜想与假设】a.二者混合后发生了反应;

b.二者混合后没有发生反应。

【设计并实验】

项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甲同学

在盛有10 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硫酸,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溶液的pH

溶液pH不断减小,最终小于7

乙同学

在盛有10 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然后加入硫酸并不断搅拌

溶液由____色变为____

【得出结论】

(1)甲同学的实验只有在pH最终小于等于7的情况下才能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发生了反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的实验也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丙同学向盛有10 mL 10%氢氧化钠溶液的绝热装置中不断加入稀硫酸,充分混合后溶液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混合前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温度均为18 )

 

(3)根据图示分析,加入稀硫酸________mL时,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四、计算与分析题

15. (2019梧州)梧州市某化学兴趣小组检测某硫酸厂排放的废液中硫酸的含量,取废液样品100 g,逐滴加入4%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NaOH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假设废液中其它成分均为中性,且不和NaOH反应)。请计算:

 

(1)H2O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

(2)该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01%)

 

 

 

 

 

 

 

 

 

 

 

 

 

 

提优训练

16. (2019湖州)等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pH7,则( )

A. 所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混合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相等

C. 混合前后水分子总数不变

D. 混合前后阳离子总数不变

17. 小明同学用H2SO4X 盐+Y的方式对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归纳总结。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选项

X的物质类别

观点描述

A

金属

XCu,则反应能够发生

B

金属氧化物

XMgO,则YH2O

C

XNaOH,则盐为Na2SO4

D

XBaCl2,则生成白色沉淀

18. (2019衡阳改编)宏宏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宏宏邀约几个喜欢探究的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1】该溶液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_______产生

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提出问题2】该溶液变质程度怎样?

【提出猜想】猜想一:已完全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只含Na2CO3

猜想二: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先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________生成

猜想______成立

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

上层清液变红

(3)【提出问题3】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探究3】为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同学们取该样品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根据实验流程可知,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________变质后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大于小于等于)

(4)【拓展反思】

在【实验探究2】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已知KOH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KOH变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19.  (全国视野 创新题推荐2019遵义)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兴趣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1)。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2)

 

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_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

(2)从微观角度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3

由图3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如果盐酸和氢氧化钠减少(或消失),或者有新物质生成,都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

(3)探究实验后烧杯中溶质的成分。

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没有NaOH

实验2: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证明含有HCl

实验3: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

____________产生

证明有NaCl生成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评价反思】. 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2得出溶液中含有HCl证据不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运用中和反应,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工厂用氨水(NH3·H2O)处理废水中的硫酸,能得到一种氮肥——硫酸铵。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 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1. A 2. C 3. C 4. C 5. A 6. B 7. B 8. D

9. (1)OH(或氢氧根离子) (2)氢氧化钠固体

(3)Ca(OH)2CO2=== CaCO3H2O

10. (1)红色 (2)NaOHHCl===  NaClH2O (3)C

11. (1)G (2)Ca(OH)2CO2===  CaCO3H2O[Ca(OH)2Na2CO3===  CaCO32NaOH] (3)DF (4)NaOHNa2CO3 (5)NaOH

12. (1)C (2)硫酸过量时,酚酞溶液也不变色 向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没有气泡产生,且溶液变为红色,可证明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合理即可)

13. 【实验操作】2NaOHCO2===  Na2CO3H2O 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沿导管进入锥形瓶  【废液处理】(1)(2)氯化钙、氯化钠(CaCl2NaCl) HClNaOH=== NaClH2O[2HCl Ca(OH)2=== CaCl22H2O] (3)不能,无法判断烧杯中的溶液是否为中性

14.  【设计并实验】红 无 【得出结论】(1)若溶液的pH最终仍大于7,则也有可能是加入的硫酸中的水稀释了氢氧化钠溶液,不能确定是否发生了反应

(2)2NaOHH2SO4=== Na2SO42H2O

【思考与交流】(3)10

15.  (1)18

(2)解:设废液中硫酸的质量为x

H2SO42NaOH=== Na2SO42H2O

  98     80

  x   20.0 g×4%

  80(98)20.0 g×4%(x) x0.98 g

则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00 g(0.98 g)×100%0.98%

: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0.98%

16. B 17. A

18. (1)气泡 CO22NaOH===  Na2CO3H2O

(2)Na2CO3NaOH 白色沉淀 二 (3)大于

(4)检验并完全除去碳酸钠,以防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 2KOHCO2=== K2CO3H2O

19. (1)放出 (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HOH=== H2O) (3)无明显现象 白色固体 【评价反思】.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2NH3·H2OH2SO4=== (NH4)2SO4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