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六单元基础测试
[日期:2020-12-09] | 作者:化学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020-2021学年度初中化学第一学期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基础测试
一、单选题
1.已知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数之比。室温下,将可能含有CO2、N2、O2的混合气体,先通过炙热的焦炭,反应后恢复至室温气体体积增大;接着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后恢复至室温气体体积无变化,但有红色物质生成;再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最后收集到的剩余气体,可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关于该混合气体的成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O2和CO2,可能含有N2
B.一定含有N2和CO2,可能含有O2
C.一定含有O2,且至少含有CO2和N2中的一种
D.一定含有N2,且至少含有CO2和O2中的一种
2.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A |
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
碳原子结构不同 |
B |
高架的电线夏天比冬天长 |
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
C |
氧气加压降温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体 |
液氧分子是淡蓝色的 |
D |
一氧化碳可以使人中毒 |
一氧化碳分子有毒性 |
A.A B.B C.C D.D
3.将8.4gCO、CO2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所得气体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质量增加了10g,则原混合气体中CO、CO2的质量比为()
A.2:1 B.1:2 C.7:11 D.10:11
4.用气体压力传感器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图Ⅰ表示的是该实验的设计方案,图Ⅱ中曲线1和曲线2分别表示瓶1和瓶2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1说明1体积水约消耗1体积CO2
B.曲线1不能说明水和CO2发生化学反应
C.对比曲线1和曲线2可知,CO2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D.继续向瓶2注入稀盐酸,共注入稀盐酸20mL,此时瓶内的气压刚好恢复到起始气压
5.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序号 |
待鉴别的物质 |
鉴别方法 |
A |
CO2与O2 |
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 |
B |
酒精与白醋 |
闻气味 |
C |
CaCO3与NaCl |
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
D |
NaOH与Na2CO3 |
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
A.A B.B C.C D.D
6.CO、CO2和CaCO3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
B.②可通过物质的可燃性实现
C.③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
D.④可通过分解反应实现
7.密闭容器中盛有CH4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使二者完全反应,CH4全部转化为CO、CO2和H2O,待容器恢复至室温,测得容器内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反应前CH4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 )
A.3:5
B.3:10
C.2:7
D.1:4
8.下列说法合理的有
①凡是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点燃都会引起爆炸
②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③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
④向100g双氧水(过氧化氢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5gMnO2,充分反应至无气泡产生,滤出MnO2固体后称量剩余物质的质量为97.2g,则该双氧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8%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9.如图所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的蜡烛熄灭,说明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乙:粉末状冰糖比块状冰糖先溶解,说明物质的溶解速率与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
C.丙:用力向下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说明乒乓球下方受到的压强大
D.丁:初温相等且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水中温度计的示数比煤油的小,说明水的比热容比煤油的小
10.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鉴别双氧水和水——分别加入MnO2
B.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滴入酚酞试液
C.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观察颜色
D.除氧气中的水蒸气——通入装有稀硫酸的洗气瓶
11.甲、乙、丙、丁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转化关系如图(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单质 B.乙一定是化合物
C.丙可能是水 D.丁可能是铜
12.将一定质量的 CO 和 CO2 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质量恰好等于原混 合气体的质量,则原混合气体中 CO 和 CO2 的质量比为( )
A.14∶11 B.11∶14 C.7∶11 D.11∶7
13.已知: 。如图表示向一定质量的CuO中通入CO后,加热的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结果。y表示的是
A.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B.参与反应的CO的质量
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14.取三套如图1所示的相同的装置、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靠。气密性良好的烧瓶内均充满CO2,三位同学同时分别用注射器向烧瓶中迅速注入等量的水、饱和石灰水和40%的氢氧化钠溶液,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再振荡烧瓶。观察传感器所示气压变化如图2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2代表加入的是水
B.AB段气压增大的原因之一是液体的添加使气体体积缩小
C.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
D.吸收CO2,用石灰水较合适
15.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的条件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气体所含分子个数之比。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N2、CO、HCl,将其依次通过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无变化,但有红色物质生成(设各步反应均充分),再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气体体积明显减少,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剩余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则可推断该混合气体中( )
A.一定有N2和CO,肯定无HCl B.一定有N2和CO,可能有HCl
C.一定有CO,HCl和N2 D.一定有CO,可能有HCl和N2
二、填空题
16.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现象。
(1)发射火箭常用液氢做燃料:_________;
(2)盛放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会形成一层白膜:__________;
(3)煤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种有毒气体:__________;
(4)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了“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已知:曾青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铜):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
(5)肼(N2H4)和一氧化氮(NO)燃烧反应产生的能量可以作为火箭发射的动力,反应后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另一种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17.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紧密相连。
(1)2010年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人工降雨是缓解旱情的重要手段,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其原理是___;干冰转化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可在大棚蔬菜种植中做气态肥料,原因是___。
(2)灼热的铁粉能跟汽车尾气中的氮的氧化物发生反应,该反应可用以消除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其化学反应可表示为:,若要使15.2gNxOy通过盛有足量灼热铁粉的玻璃管,充分反应后,得到5.6gN2,则化学式NxOy中的x:y=_____。
(3)如图所示,甲物质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32克甲和一定量的乙物质按如图所示完全反应时,生成44克丙和36克丁,则甲物质化学式为_____。
18.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________的运动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
A 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 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 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 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CO2 来实现的。图中⑥是自然界中消耗CO2 的主要途径,其名称为光合作用。除此以外,自然界中消耗CO2的另一主要途径为海水吸收,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固态二氧化碳叫做__________,可做制冷剂,广泛用于食品的冷藏保鲜和冷藏运输;若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2.D3.B4.D5.D6.B7.A8.B9.D10.A11.A12.A13.B14.B15.B
16.
置换反应
17.撒在云层上的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形成降雨 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 2:3 CH4O
18.水分子 AD CO2+H2O=H2CO3 干冰 CaCO3+2HCl=CaCl2 +H2O+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