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名师引领,双流区初中地理教师共研新教材

[日期:2025-09-30] 作者:地理组 次浏览 [字体: ]

2025929日,由教育部向颢名师工作室与成都市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承办的“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向颢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暨双流区初中地理研培活动”在立格实验学校多功能厅顺利举行。

        本次活动聚焦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初中地理学科新修订教材的使用与教学实践,在双流区初中地理教研员刘冕老师的组织下,吸引了双流区、温江区、高新区等地理教师积极参与。

        培训围绕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与实施,设置了研讨课展示、教学研讨和专家报告三大环节,旨在推动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提升课堂实施能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

        上午的研讨课环节,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何晓岚老师执教《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带领学生利用AI工具从地理视角理解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刘英老师则呈现了《棉花的奇妙旅程》,通过生动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出发,以立格实验校蔬香园种植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探究棉花与地理环境的联系,延伸到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两节课均体现了新课标导向下的教学创新与跨学科实践融合。

        随后,双流区地理教研员刘冕老师主持教学研讨,围绕“基于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学习的地理课堂”展开深入交流。

巫山中学冉宏校长从课堂设计和学生表现角度剖析两节课,指出两节课完全符合新课标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重庆市地理工作室向颢导师以AI时代下如何构建新时代课堂范式”为主题指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理课堂应更加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数据的开放性以及学生探究的自主性,推动课堂从“知识传递”向“思维建构”转型。

        四川师范大学鲜洁教授“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中的生长点”角度强调,两节课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地理与历史、科技、文化的融合,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挖掘学科交叉点,构建更具延展性和整合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成都市地理教研员杨远双则从“线索脉络看高品质课堂和学习手段”角度出发,肯定了两节课在教学逻辑清晰度、学生参与度和资源整合方面的亮点。他提出,高品质地理课堂应具备明确的问题链、递进的能力训练路径以及多元化的学习工具支持,尤其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要善用数字地图、虚拟实景等技术手段增强课堂互动与体验感。

       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苏小兵教授作题为《初中地理教材文本分析与地理建议》的首席专家报告,从理论高度阐释了新教材的编写逻辑,从教材文本分析示例阐述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探究能力与责任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参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启示与实践路径。

本次培训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既有课堂实践的生动展示,也有理论引领的深度剖析,更有名师专家的精准点拨,为双流等区初中地理教师在新教材使用与教学改革方面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区域地理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