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日期:2018-03-22] 作者:地理组 次浏览 [字体: ]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为适应今年秋季全面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本人试写这一教案,帮助自己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教材教法。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  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认知率达100%

2、  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利用率达100%

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  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投入率95%

5、  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  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  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   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方面就得肯定。关键是由此使生加深认识降水的影

(三)   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  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  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   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中,教师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学为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和活的框架,重视学生的感受程,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的空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   降水与生活

1、  什么是降水

2、  降水量的测定

(二)   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   降水的分布

1、  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  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3、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4、  南通地区的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